謝謝大家來參加這一場文化研究論壇。這次座談剛好在中秋之前,而中秋時節,月色浪漫,孤枕難眠,最容易詩興大發,我們因此特別製作了一張海報,提醒大家在朦朧的月色中千萬不要吟哦這些有圓有缺有緣份的文學辭句,例如「月圓人未圓」、「月有陰晴圓缺」、「找尋有緣人」、「有緣千里來相會」等等,以免被見獵心喜的員警誘捕,落入兒少法的煉獄。當然,我們也想同時提醒員警,全民對於學生國文能力的低落都十分關切,想要搶業積的基層員警們實在應該好好想想這種誘捕對於國文教育的傷害。
月份:九月 2004
全球化,遺忘所有非英語文化?
近年來,政府及學界領導階層,積極加強學術評鑑的制度(包括升等及續聘、學術刊物的審查評等、大學評鑑等等),進而加上國際化、英語化等要求,並且將資源分配等辦法,與評鑑結果直接掛鉤。一時之間,整個高等教育界都在隨著評鑑這部大機器忙碌。
可是這些制度背後的動力何在、理據是甚麼?人文社會學科的性質會不會遭到扭曲?對於學者酖酖尤其資淺的學者酖酖是不是公平?在在都是迫切的議題,亟需展開公共討論,讓學術工作者廣泛參與。這次,許多學術社團共同舉辦「高教評鑑研討會」,目的即在此。
少女給首相的信
十四歲的英國少女瑪莘.簡托(Maxin Gentle)的信函,上個月成了英國《獨立報》的頭條。瑪莘的哥哥戈登(Gordon)是位士兵,今年六月在伊拉克死於反抗軍炸彈攻擊。他陣亡後,英國首相布萊爾在親筆悼函中說:「我致上我最深的哀悼。你們和簡托先生一直都在我的心中與禱告中。我相信戈登和他同袍在伊拉克的作為,不只是要改變那個國家所必須的,也對我們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極為重要。送年輕士兵上戰場是沉重的責任,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我沒有輕率做出這樣的決定」。由於「行政疏失」,布萊爾這封信拖到八月中才寄達戈登家人。為表達歉意,副首相普列斯高在唐寧街十號接見了簡托母女,瑪莘就藉此機會遞出她給布萊爾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