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近年來把科技與人文對談炒作的很熱,但是真的有什麼菜色嗎?

還是把人文誤為「道德」,想以人文來柔化(女性化)外遇奔放被濫用的科學(男性)?

這類對談內容之膚淺,對於人文學界的「科學研究」學術內容之無知,真是極致了。

可惜至今為止,沒有真正從科學哲學角度來批判這種「科學與人文對談」,希望未來有這樣的聲音出現。

以下是網路上發表的意見,轉載如下供參考。

不代表國際邊緣立場。

 

略說臺灣《科技與人文高鋒對談》

 

作者:PYD

        臺灣於本月初舉辦了一次高規格層次的《科技與人文高鋒對談》,邀請學術、科技產業、宗教和藝術界大師,共同會診世紀末出現的一些現象。筆者抱著機會難得的心情,提出了幾個問題求教於大師,除了直接寄給主辦單位的主持人外,也有幸獲論壇支援登出(見3月4日論壇版),大概是"禮不下庶人"的關係,可惜竟沒有任何賜教的迴音!而從事後對《對談》的記錄報導中,讓人有一種"雖有所得(啟發),更有所失(失望)"的感覺。因為從會議記錄的文章中發現(見"華訊新聞網"3月2日的有關文章),首先關於"什麼是人文、科技?"的問題,不僅與會的大師們沒有給出確切一致的定義,原來連字典裏都說得令人"感到模糊"(與會某大師語)。不禁讓人驚訝,除非"負負得正"的數學規則可以被套用而成為"糊糊得清",否則怎麼能夠從定義模糊的題目中找到清晰正確的答案來呢?所以,既然有俗話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想反過來從"野(禮失求諸於野的'野')"的地位,模仿那個在孔夫子面前的"鄉巴佬",在這個論壇園"地"上劃兩筆,以買樂透獎的心情,表示一點"愚者之慮",對那個《對談》發表一點"管見",以免"言論自由"成了報導名人或醜聞的"專利",反而失去"追求真理,解決問題"的作用。

        什麼是人文?人文就是人類的文明。"人類"是一個內在的生物學概念,指地球上的一種"有複雜的語言文字和理性思維能力、會製造和使用威力遠大於自己體能的工具,具有強烈社會性,但生理結構上和哺乳類動物相似"的特殊生物(筆者堅決反對把人類列為"高等動物",因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像動物和植物的區別一樣,不同遠大於相似。否則從細胞學或基因理論的角度,豈不應該把動物和人稱為"高等植物"和"超等植物"才對)。而"人文"則是從外在客觀的角度,來認識、描述和評價人類活動的專有綜合概念和指標,包括語言文字、文化藝術、道德、價值觀,社會性質、結構,物質生活水平等外向的表現,是代表和衡量人類素質的惟一抽像標準。以這樣的認識,除非真有外星人或其他的"宇宙文明",否則別的任何概念都與其沒有"平起平坐"的資格,就像"泰森(拳擊冠軍)的拳頭"或"劉易斯(短跑世界冠軍)的腿",無論多麼的優秀傑出,也不能和泰森或劉易斯本人進行"對等"的討論一樣。很難想像,如果不先確認這個基本的前提,怎麼能夠認識和討論出解決人類出現的問題?看看當前出現的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難到不是正因為我們"科學"(卻是錯誤)地,把自己放到動物的層次上,以明明只有人類才具備的能力,偏偏要去摹仿動物一樣的行為,所造成的惡果嗎? 

        什麼是科學技術?"科學"其實是人類從"迷信"和"盲從"錯誤的經驗教訓中,逐漸總結出來的一種認識、判斷事物的方法,其特點是永遠追求盡可能真實、全面地認識、解釋包括自身在內的客觀物件,並使自己的結論經得起客觀正反各方面的推敲檢驗。"技術"是科學方法產生的、可以物化的成果,作為發展、提高文明的工具和手段。人類在開始的一段時期內,沒有積累足夠的知識和掌握強大有效的工具或手段,只能以自身的形象和行為模式,通過想像力的發揮(或者還有某種未知"文明"的啟發),來試圖認識和解釋各種事物和現象。由於自己行為所產生的效果和大自然發生的現象相比的渺小,以及面臨現實中的無力感,便以為有許多能力遠超過自己的"神"在具體操縱一切,這種解釋滿足了當時水平的相當一部分求知慾,卻也形成了至今仍然根深蒂固的"迷信"習慣,而"盲從"則是"迷信"在行動上的體現。但是,隨著知識的積累、認識的深化和各種觀察研究手段的進步以及社會本身發展的需要,一種對立於"迷信、盲從"這種主觀方法的,能更正確地描述、研究、解釋甚至掌握運用客觀事物的客觀方法(科學方法),逐漸形成並立即推動物質文明的迅速發展,從而使"科學(方法)"在人類精神上樹立了不可動搖、無法挑戰的地位。 

        可惜的是,也正因為科學最初發瑞于對自然現象和物質的觀察研究,並在這些領域內取得了明顯而巨大的成果。 長期下來, 將這種其實"放之四海皆準"的思維方法,錯誤地以為只適用於自然學科,進而更將其"降格"(甚至與"技術"合併)為一門由部分人擁有的專業學問,大部分人反而逐漸放棄了掌握這種方法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本來和科學"水火不相容"的迷信和盲從,居然在所謂"高科技"的當今時代,非但沒有式微的景象,反而照樣可以和科學"相安無事"地"和平共處"的原因,因為它們已經變成不同層次的問題了。我們曾經用嘲笑的眼光,來看待前人的迷信;以諷刺的筆法,來描寫過去對神漢巫婆,假借神靈附身而騙取信眾的盲從,或授於自稱是"天子"的皇帝,以"一言九鼎"來胡說八道的權力。可惜到了今天,照樣有很多人用"迷信"的態度來對待"科學",以"盲從"的方式去接受"科學家"的判斷或結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過去一段時期內西方對"中醫學"的態度,居然以一句"不科學"就判了它的"死刑",而無視它在若大中國幾千年來實實在在的有效貢獻,更不去想想那些說中醫"不科學"的"科學家",本身的知識和水平,是否已具備認識那個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國醫學)的能力?這種行為只能讓人聯想起"宗教裁判所"判定伽裏略等人的正確觀點?"異端邪說"的做法。還有,一個達爾文說"人是猴子變(進化)來的",我們就一股勁地要從動物那裏找出自己行為的依據(社會進化論),卻不去想想即使我們是從猴子變來,也一定有一個已經絕對不能和猴子(或動物)相提並論的理由。而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從宇宙起源到"香煙屁股",從英國皇家院士到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只要論壇版主允許,隨便舉一些就足以"霸佔"整個論壇的版面。 

        所以,筆者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對今天出現的所有嚴重問題"束手無策",其最深層的理論根源,就是對"科學"的理解和態度出現了偏差,使它從一種人人得掌握的正確思維方法,變成了部分人從事的專業"飯碗",更錯誤地將它捧到可以獨立於"人文"的對等位置上,自己主動放棄了對其控制或主導的權力,進而更發展到對其產生新的"迷信"和"盲從",讓大多數人重新陷入另一種同樣"愚昧"的境地(想一想我們在"吃人造奶油好"、"鋁製品有毒"或"減肥",甚至要去"愛"電子雞之類問題上的表現就知道了)。這次臺灣為舉行大師級對談所取的名稱《科技與人文高鋒對談》就有誤導之嫌,將兩件不同層次的問題並列,雖然會上有大師提出科技應該包括在人文之內,但是整體還是讓人有要"泰森的拳頭和泰森對談"的感覺。

         結果,雖然這次高鋒對談,事前被宣傳為"世紀盛會",但是筆者注意看了一下主辦報社的電子新聞網,除了會後第二天有幾篇現場記錄文字外,竟然再沒有後續回應或討論文章。而美國的主要華文報紙上,更鮮有突出報導。作為重量級大師們對人類未來前途的公開談話,反應如此冷淡,相對於那個美國醜聞女主角所能引起的關心和轟動,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討論的現象。 不知應該是為大師們的高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打抱不平,還是要同情他們"無力迴天"的處境?

轉載請註明出自貓網 http://www.cat898.com

 【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