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開講 

 
   

奉公守法與禁慾生活很容易導致強姦行為

──時事短評

 

 
 

 

由於董事長樂團涉及強姦案,有人就從這個案子大作文章,認為搖滾樂、放心藥、性開放會導致強姦行為(請參見兩篇白爛評論:(1)(2))。這種用強姦抹黑的手法,屢屢出現在對各類邊緣生活方式的媒體報導中。例如,看色情影視書刊會導致強姦,同性愛、戀童會導致強姦,SM就是強姦等等。其實異性戀才等於強姦啦。

近日某位大學同志被人殺害棄屍的「箱屍案」,有人說同志做愛很激烈所以致死,其實異性戀超激烈的大有人在,做到死的也不少。還有人認為大學同志學生是否在校內自成一神祕小圈圈,祕密行為不被家長所知;其實這是今日大學所有學生的寫照。例如家長們知道學生每晚都半夜兩三點出去機車夜遊嗎?學生小圈圈的不是比比皆是,誰知道他們在幹什麼?

 

白爛評論一

搖滾的背後

中國時報   論壇   900208

 「董事長」樂團成員與酒店女子的輪暴事件,日漸變成羅生門。但值得注意的毋寧是搞樂團的次文化,才是影響青少年的關鍵。西方搞樂團的人不乏嗑藥、吸大麻、酗酒、玩女人的。六、七○年代美國學運期間,幾乎搖滾歌星都這樣混過。遠的不說,前年得到葛萊美獎的老歌手鮑勃‧狄倫就是一例。

 六○年代末他在亞伯廳的演唱會中,當著聆聽者罵起三字經,引得臺下鬨堂對罵,雙方以叫囂、怒罵、歌聲對陣而宣告結束。可是在那狂飆的歲月中,狄倫幾乎是無眠的在吶喊,在創作。直到有一次,他在嗑藥之後,駕車發生車禍,躺在醫院很長一段時間,才復原過來。自此,他戒了嗑藥,也戒了酒,成為創作型的歌手,直至今天。

 美國樂評人都認為,是那一場車禍救了狄倫,否則以他的叛逆和嗑藥之狠,一定活不過七 ○年代,也不會有今天那麼迷人的搖滾爵士。

 臺灣搞樂團的歷史不長,創作的音樂也不多,音樂中的原創力不夠豐沛,只會在歌詞中加些幹譙的不滿發洩。但是,搞樂團的人吸大麻、嗑藥、玩集體性遊戲的風氣卻很盛,彷彿非如此不像在搞樂團,卻忘了樂團的本質在音樂,而不是藥。

 看看鮑勃‧狄倫的歷程,我們忍不住要說,唯有音樂與創作才是最後的真實,別學什麼搖滾的形式了,那只是皮毛而已!



白爛評論二
青少年次文化的迷途 
社 評
2001-02-10 / 民生報 / A2版 / 新聞前線 
「董事長」樂團涉及性侵害事件,不僅使得樂迷震驚,也引起公眾注意和討論。這個事件至今仍在調查之中,被害人和涉案人各有說詞,案情仍未大白,也尚難論責定罪。但是,這個事件至目前為止所浮現的若干事實痕跡,卻可能是當前大眾文化中某一層面的縮影,值得視為一公共現象而加以探討。

這次事件中,被害和加害的情節雖彷如「羅生門」一般具有各種版本,但有幾個現象隨著調查證據掌握,已經逐步呈現。事件的場景中,有嗑藥,有集體縱樂,有一對男女以上加入的性行為,當然也有外人尚不得知曉的迷離爭鬥過程。這些情景,看在傳統衛道人士的眼裡,或許認為只是極少數人叛逆或縱慾的表現。不過,對當前某些次文化團體而言,上述景象恐怕並非極端特例,或竟是習以為常的。有人謂當前「嗑藥文化」已逐漸擴散,有人謂「性解放」已成時尚潮流。

在當今「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風潮之下,「性解放」成為某些人縱慾、甚且對他人施加性侵害的藉口;此扭曲現象之一。同樣地,「只要我喜歡」的態度似乎也成為當前嗑藥文化的推動力之一。從「歷久不衰」的迷幻藥,到這次董事長樂團所涉及的大麻,以及近來流行的「搖頭丸」, 在某些特定場所和特定人士之間儼然成為「時尚」用品,或被宣稱為逃避現實壓力的一個「出口」;此扭曲現象之二。

用藥的危害已毋庸贅言,美國在校園內的掃毒行動曾是舉國動員的「全民運動」;嗑藥文化徒然顯示心靈空虛現象,毫無時髦意義可言。「性解放」的口號受到誤用,也變成很多人不為個人行為後果負責的藉口,其結果不但個人受害,甚且導致性侵害事件增加。我們不只是從護衛道德的角度對上述現象作出撻伐,而是從現代人追求身心靈平衡的角度提出警語。青少年的人生道路尚有美麗遠景,何苦在好奇和一時放縱之中落入愚昧的陷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