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對同志選立委」

◎紀大偉(自由作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璣分校博士班研究生)

人在異鄉,但仍然很關心故鄉的情事。聽聞故鄉有人願意挺身而出,代表同志競選立委,我一則一喜,一則以憂。喜的當然是同志活力源源不斷,熱情不減,故鄉的同志將來必然可以活得更自在,更有尊嚴。

然而,我也擔憂:選立委這檔事,要花掉多少同志的人力財力成本呢?到底值不值得呢?

有人願意站出來為同志做事,我的確很感動,也很敬佩。但是,做事並不能只靠「滿腔熱血」-往往,「滿腔熱血」可能反而帶來更大的災難,人財兩失。

記得清朝末年的「義和團」吧?他們滿腔熱血,結果呢?

可以想見,選立委這回事要花掉不少財力人力。錢在哪裡?人在哪裡?如果真有人有錢,為何不把資源「花在刀口上」?一個同志立委,真的是現在臺灣同志最需要的禮物嗎?

大家都知道立法院的委員們在忙些什麼。有多少立委當初是以關心弱勢之名選上,但是我們也常常失望了。

難道我們選出來的同志立委就會完全超然,不受立院的大環境影響,成為一個讓同志膜拜的媽祖婆嗎?

聽說登記參選立委,要付三十萬臺幣的保証金(金額不對的話,請指正)。好吧,如果決心要登記,目下有三個可能:

(一)付了三十萬,參選,參選成功。可是,在參選的過程中,我們又要如何去收集那接下來的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呢?就算選上了,這個立委就會變成百求必應的媽祖婆嗎?

(二)或,付了三十萬,參選不成功,三十萬充公。嘿,三十萬可以辦很多事耶,為什麼要花在這上頭?

(三)或,達不到參選標準,不必交三十萬。那既然如此,這時候急急收集三十萬,要衝蝦悔?

我當然欣見臺灣也可以有同志民意代表。可是,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我們真的養得起同志立委嗎?

值不值得?時間點對嗎?

同志活在人間,必須學習在以下幾個層面自處,照顧自己,照顧別人:

(一)個人(二)家庭(三)市民社會(四)國家(五)國際

在以上五個層面中,國際(層面四)已有部份的成果,某些國際交流的確已經達成(但國際化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另有機會討論)。

至於一至三的層面,大家都在努力中:比如,如何面對自己的性偏好和認同(層面一),如何對家人現身(層面二),如何和愛人建立家庭(層面二),如何和中學教師對話(層面三),如何和其他弱勢團體合作(層面三)。

我承認,以上五個層面中,最讓人無力的是第四個層面。不只是同志,其他人士對於國家也很無力。我們要如何和國家機器中的官僚對話呢?我們能夠在其中卡位嗎?變數太多了,而且成本太大了。

同志和同志友人的財力人力是有限的,不可以隨便消耗。再強調一次,在目前的時間點,人力財力要「花在刀口上」。我認為,如果目前同志可以收集到一百萬元的經費,一百人的人手,那麼這些資源不該浪費在選立委的遊戲上,而該花在以上一至三這三個層面:也就是說,把這一百萬和一百人花在個人,家庭,市民社會上面。如此,才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百萬和一百人,可以做什麼?可以做很多很實際的事!比如說:

(一)在全國各地開立心靈成長團體,鼓勵孤立的同志交朋友,說心事。

(二)訓練義工,將來讓她/他們去全國各地幫忙成長團體或其他活動。

(三)舉辦青少女青少年夏令營,傳播異性戀主流價值之外的人生觀。

(四)為中學老師辦講座,教她/他們如何和同志學生相處。

(五)請專人或義工四處演講,讓大眾瞭解同志。……

我們真的有很多事可以做!如果這些都做了,如果同志社區真的日益強壯起來,那麼向國家建軍的日子才會到來。

此時此刻,同志社區仍然很薄弱。要選立委,不但不會變媽祖,反而會燒成香灰回來(人和錢都是)。

我們不需要獨當一面的菩薩。如果同志社區可以腳踏實地經營,日益茁壯,那麼每一個同志都可以度人也可自度,人人可以當菩薩。

謝謝。
                       

紀大偉上2001年10月10日
Los Angeles, USA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