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二年年頭回頭看看臺灣的愛滋防治政策,確實讓人捏一把冷汗,每每官方發佈的政策或訊息都讓人感受到,這哪是在防治,分明是促進感染率上升。
問題出在哪裡呢?長久以來,官方一直強調「高危險群」,諸如:同性戀、性工作者等,這種論調製造出一種錯誤認知,讓社會大眾誤以為只要我不是這種「人」,我就不會感染。而這種將人區隔,並扣以「高危險群」來定義人的言論,正是奠基在對於這些人的偏見和歧視,在防治效果上,只是徒增對這些人的傷害,也因為不去談「危險行為」,造成防治上最大的危險因子。
其次,鴕鳥式的防治方向,也令人深感擔憂。近十年來,官方總是不斷強調「忠實性伴侶最可靠」,以道德性的約束,而非觀念知識的提供,來圍堵感染率之增加。且讓我們用實際的數字來檢驗這種愚民政策的效果,馬上可看到荒謬之處。根據疾病管制局於去年十一月底發表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臺灣地區愛滋感染者已達三八五六人,女性感染者是二五四人,佔七.二%,男性感染者佔九二.八五%,男女感染的比率已由之前的二十比一轉變為七比一,顯示愛滋病對女性的威脅增加;而他(她)們的年齡多集中在二十至三十九歲之間,其感染途徑其中以異性戀者佔四○.七%居首。好了,一味強調道德上的忠貞,而不顧關係中的權力關係以及民眾對安全性行為之實踐,結果就如同官方的數字一樣,異性戀、遵守忠實性伴侶的婦女感染率已然上升。
最近(十二月十三日)疾病管制局更出現令人震驚的言論,這份「男性愛滋感染者性取向與性活動之場所」新聞稿讓人驚愕地發現,臺灣的官方竟然如此無知,並且暴力。不但將愛滋感染者視為罪犯來對待,並且加油添醋地以八卦偷窺方式暴露感染者之隱私。姑且不論其引用數據之可信度極低,其獲得數據的方式亦非常令人爭議(不禁讓我們想到這個方式與疾病管制局涂醒哲局長早年一份引起同性戀社群、人權工作者、學者群起抗議的「同性戀之流行病學」研究報告(編按:附上「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對於涂醒哲研究的質疑,詳細內容請參考張維、喀飛、賴鈺麟、陳益綜在「抗議疾病管制局錯誤的愛滋防治政策記者會」的發言稿)如出一轍,將研究者當成白老鼠)。我們很想反問疾病管制局,透過這些數字,除了將同性戀行為定罪,以製造並加強社會大眾對同性戀、對性的偏見和歧視之外,疾病管制局有沒有想過防治工作應該怎麼做?讓民間宣導工作者一直很無奈的是,一般大眾不但對於愛滋的基本知識非常欠缺,對於愛滋的無謂恐懼,更是令人擔憂,像是蚊蟲叮咬、與感染者共用器皿、共同生活等都仍然是很大的焦慮。
從其他國家的經驗我們早就看見,從事防治工作最積極的,正是衛生署口中十惡不赦的性工作者、同性戀等「高危險群」,他們也是進行安全性行為最力的一群,前臺北公娼沒有一人感染愛滋就是最好例證。同志社群相對異性戀民眾,保險套使用比例也是明顯高出許多。
所有從事愛滋防治工作的人都知道,真正有效的防治,必須是預防、照護、人權三者並重,新政府宣稱以人權立國,但防治政策卻是大開人權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