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借錢與高尚行為 

中國時報   論壇   920128 

⊙蔡文杰 

曹啟泰代言的大眾銀行現金卡被禁事件(改在晚上十一點以後的深夜播出),讓人引發一連串的思考:該廣告是否應該遭禁?借錢是否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還有廣告與消費者、借錢與還錢之間是否存在著一種弔詭的關係?更根本的──廣告是否應負起社會教育的責任?

 首先,在低利時代,各家銀行使出渾身解數拚現金卡的同時,一波接著一波的廣告,何以唯獨大眾銀行的廣告被禁,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借錢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這句話。也因為這句話而遭讀者投書,指其這種鼓勵人家勇於借錢的觀念是一種錯誤的示範與行為,然後再引起廣電學者的注意與探討,終於遭到了禁播。那麼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比如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那家銀行的現金卡,不但廣告一波接一波,而且還舉辦各種活動行銷,人家卻沒有被禁,發卡量還節節上升中,那麼其實影響許多青少年消費者大幅擴張信用去向銀行借錢的,大眾銀行反倒不是最能夠影響大眾的,這當中的迷思可有人能夠想的清?

 其次,借錢是不是一種高尚行為?恐怕因人而異因人而定,以往借錢若不是向親友周轉等而下之就是向地下錢莊借錢,如要向銀行借錢(比如房貸、車貸、各種小型信用貸款)就是要看銀行的臉色,你還要相對提出你能夠還款的潛力與證明,銀行才肯借錢給你。如今有了現今卡似乎一下子就推翻了這些定理,還有就是處在這麼低利率的時代,也自然就會將人導向一種不借白不借的心理。但弔詭的是──雖然現在是低利率時代但也是最不景氣的時代,借錢與否就考驗著消費者的價值觀與判斷,借錢是否就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這是片面而不是全面的,如果你向地下錢莊借錢就一點也不高尚,用現金卡向銀行借錢,也是因人而異,懂得維護自己信用者自然是可以借得很高尚,否則就算是拿現金卡一樣可能落的悽慘負債的結果。

 其實,廣告從來就只有一個目的(公益廣告除外),就是鼓動消費者消費的慾望。而廣告是否就該負起社會教育的功能( 這其實就已經是一種衝突了)?我的看法是廣告戴這頂帽子也太大了。

 廣告應該是有著社會教育的「功能」而不是「責任」(就好比說你能說流行歌曲、電影、出版都應該要負起社教意義嗎),若要說責任,那麼學校、家庭所負擔的心力要更大。所以我認為只要廣告沒有涉及傷風敗俗,那可是一點被禁的理由都沒有。現在是什麼時代了,資訊獲得的管道那麼多,而且很多事實證明,你越禁它反而越紅,這跟你當初為了要防範它恰是一種背道而馳。就像網路導至了很多犯罪,但你能說只要禁止人家上網沒有了網路,這些犯罪就會消聲匿跡嗎?

 當今銀行確實是有各種發卡浮濫的嫌疑,比如信用卡、白金卡(其實一點都不白金)、現金卡、預付卡等等,很多青少年身上總有個四五張一點都不稀奇。而社會學者與廣電專家其實更應該關心的是這背後所隱藏的各種條約陷阱,比如很多卡的利率都超高,有的有名目不實的嫌疑,有的甚至是涉嫌了欺騙(比如產品先寄給你,日後再向你收錢,因為你沒有退回就表示你要購買了),還有各家發卡銀行的優缺公開比較,提出現金卡的弊病等。這些才是更值得有識之士去關心的問題,而非只為了那麼一句「借錢是高尚的行為」的廣告詞,否則也實在是過於偏頗與狹隘了。

 就像虛擬人物訐譙龍一首老師打小孩歌詞提到這種老師生的小孩會沒屁眼,引發無肛癥家長的抗議而遭到禁播,也像更久以前的為了消弭大家樂而停止了愛國獎券的發行一樣,都是一種因噎廢食本末倒置,也是一種掩耳盜鈴反助長其氣勢,真正重要的反而不去注意關心。借錢是否高尚,廣告是否應兼負社教,我想凡是有獨立思考能力者都能會明白。 (作者為廣告工作者)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