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建築與防疫功能
 
民生報社論
防疫功能與都市建築

《建築師》雜誌社為回應煞疫流行,出刊了一本專輯,邀集建築界的學者表達了他們對建築與防疫的看法。他們藉此機會表達了都市理論與防疫的關係,希望因此影響政府的決策,朝向健康的都市環境發展。

究竟建築與防疫有甚麼關係?

從消極的一面說,環境衛生做不好,就容易滋生疫情。建築學者告訴我們,文明社會訂定的建築與都市法規,十之八九是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與衛生。早期的城市規劃主要是疏通下水道與設立防火巷,前者是為衛生,後者是為防火。這兩點,直到今天,臺灣的城市都不能完全做到。現代的城市建築,由於新需求如空調、寬頻及各種設備大量增加,在衛生方面更加未曾顧及。近年來,建築設備帶來的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漸顯著,但在都市與建築專業上還沒有受到重視。

從積極的一面說,健康而令人愉快的環境,應有自然防疫的功能。建築與都市專業者幾乎都主張改善都市居住環境的條件,在於降低人口密度。空氣、陽光、綠地是優良環境的三大要件,也是人體健康所必要的三個重要條件。要保有這三種環境之寶,只有降低建築的體積,多保留空地。所以建築學術界與一般民眾的看法上有所差異,他們並不主張建造太多高大的樓房;一般民眾則認為高樓代表成功與尊貴。這就是為甚麼建築學者倡導「綠建築」的觀念,卻一直得不到社會支援的原因。

其實,建築與防疫的關係是很明顯的。傳染病之防制,成敗關鍵在於隔離。隔離需要可以分開的獨立空間。病毒在醫院中原本就應該便於隔離;而醫院在城市中原本就應該以綠地與居住區隔離。像和平醫院的B棟那樣集中式的空間,即使沒有煞疫,也不合衛生的條件。

我們希望由於此次煞疫的教訓,可以促使政府在都市與建築的法令上,有進一步的修正,以保證我們的居住環境更衛生、更安全、更舒適、更便利,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環境要求標準。 

【2003/05/28 民生報】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