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場迷思 阻礙防疫  
中國時報   論壇   920517 
⊙瞿宛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五月十五日時報時論廣場刊登了張明宗教授的文章,他在文章最後以經濟學者的身份,認為大家不應該為了買不到口罩而要求政府進行干預,他認為因此事而干預市場的運作是錯誤的,口罩這普通商品不會有市場失靈的問題,短期的失調自會由市場機制的調整來解決,他認為政府要「有所不為」(不管口罩),才能「有所為」。(那要「為」什麼呢?)

 如果沒有SARS疫情,如果短缺的只是與防疫無關的一般商品,他的說法應可成立。但現在要優先控制疫情應該是全民共識,同一天的報紙就報導了,因為缺乏口罩與防護衣等裝備,醫護感染率高達三成。此時對口罩的需求,當然是一短期並突然出現、同時(希望)未來會逐漸消減的需求,原先的供銷體制必然難以負荷,要廠商依據市場訊息來做反應、進行投資擴產,則不單緩不濟急,同時廠商會認為這只是一時的需求,不值得做長期投資。因此這顯然是個原有市場體系既無法解決,大家卻又有共識認為必須立即滿足的需求。在這種情況要求政府出面以公權力來協調解決這個問題,是極自然而合理的。

 其實自由市場若要能帶來好的結果,是需要有諸多條件來配合的,如資訊完整透明、制度完善、無顯著規模經濟等。醫療市場在承平時候就已經不符合這些條件,更何況防疫就像戰爭。市場失靈的情況很多種,這只是其中一種,重大的市場失靈就需要政府來進行程度或大或小的干預。

 近年來,自由市場思潮風行,市場的作用被過度推崇,政府的角色被過度壓抑。此次口罩與防護衣等供給問題中,儘管法源不成問題,中央政府卻一直不願意動用較強的公權力介入,多年來「尊重自由市場」思潮的影響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此次疫情顯現的當然不只是政府沒有能力處理口罩的問題。五月十一日時論廣場刊登了公衛學者陳美霞教授的「公衛體系廢功 如何防煞」一文,其中清楚指出,近一二十年來在自由化風潮下,政府忽視預防性公衛體系的維護,至今醫療資源中每年僅百分之三用在公衛上。同時,醫療體系走向私有化、商品化,醫療體系的急速擴張,主要來自財團或私人醫院的大幅增長。但此次防疫戰中,這些財團醫院「不僅助力不大,甚至有些因不通報或不收SARS病人而造成防疫的阻力」。

 五月十四日臺大醫院院長證實臺大急診室院內感染問題時,表示衛生主管單位「無力協助臺大病患轉院,又不願開罪財團法人醫院」,才導致臺大負荷不了。確實,收了較多SARS病患的臺大、榮總、三總、和平與松山是公立的醫院,我們是否能夠在制度上做改變,使得私人醫院能夠在整個醫療體系中,擔任更積極有助力的角色?以後財團私人醫院的比重可能會繼續增加,我們目前的制度安排,是否能處理下一次的疫情?

 這並不是要對私人醫院主事者作道德的譴責,而是提出一嚴肅的制度安排問題。防疫必然是一整體的戰爭,必須要由政府集中領導,政府必須要能對整個醫療體系的資源,不論公與私部門,做最好的調度,制度的安排必須要讓政府能做到這一點。

 自由市場只有在資訊完美並對稱時才能運作的比較理想,不過,醫療保健產業雖然極端重要,卻充滿訊息的不完美與不對稱,市場失靈是常態,因此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把醫療問題完全交給「自由市場」來解決,對於公與私部門的合理規範,是制度無可或缺的一部份。此次疫情應是一有用的教訓。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