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結構扭曲 「疫」觸即發   
中國時報   焦點新聞   920520 
相關文章:

為什麼又是葉金川?

 羅如蘭

 大型醫院連續爆發嚴重的院內感染,使臺灣SARS疫情持續擴大,官方終於承認醫院普遍隱匿疫情的事實,並將著手調查。

 隱匿疫情何以成為臺灣醫院的集體行為?各醫院又何以無法控制院內感染的第一道防線?近因是錯誤的防疫指令:為了保持「三零」成績,衛生署在四月初曾下令發現疑似SARS病患的醫院,一律關門十天消毒淨空,卻隻字不提補償事宜。醫院為了生意著想,即使發現疑似疫情,能拖就拖是本能反應。

 於此同時,SARS疫情正在對臺灣醫療體系長期以來的扭曲結構,進行一場嚴苛的總體檢。迄今已暴露的問題至少包括:

 一、大型醫院的派系山頭和學閥,已形成官方難以介入整頓或整合的僵化生態,阻礙第一時間的危機處理。

 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大型醫院幾乎壟斷所有國家醫療資源,所盡的社會責任卻相對稀薄。遭到擠壓的基層醫療體系,因此缺乏足夠資源構築第一道抗疫防火線。基層診所的不平之鳴,並非毫無道理。

 三、財團及大型醫院商業掛帥,掏空健保資源之外,也靠壓榨醫護人員的權益求財,這恐怕也是臺灣醫護人員煞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的主因。

 四、醫院財團追求商業經營效益極大化的結果,使得院內管理更形複雜。醫院業者若再節省成本為度,則日常院內的公共衛生管理,就絕不是首要之務。一旦面臨疫病攻擊,自然毫無防備警覺,院內感染怎能不失控?

 醫療體系商業掛帥的經營思惟,不僅使醫護人員逐漸淡忘懸壺濟世的神聖使命(所以面對威脅生命的疫病,顯得如此信心薄弱),也使得醫事人力的分佈,特別集中於少數會賺錢的專科。在SARS來襲前,被指為殺人兇手的和平院長吳康文才剛剛登上雜誌封面,被大力推崇的能力,不是醫術仁心,而是賺錢有道。由此可見臺灣醫界價值觀的扭曲。

 與公共利益較有關聯的醫療行政、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長期在醫界被視為冷門,結果就是當疫情來襲時嚴重缺乏支援人力和專業知識。

 如果眼裡只看到錢的醫院,也有能力預見隱匿疫情的結果,受害最深的可能是自已,臺灣的醫療體系大概也不致於如此病態了。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