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片化社會裡獵女巫

◎郭力昕  2004.01.16 中國時報 

針對蘋果日報刊登色情內容的行為,民間的許多婦女、兒少、社福與媒體監督團體,展開了一波波的抵制行動。在此同時,長期致力於性別、情慾研究與運動的中央大學教授何春蕤,因為在其學術網站提供人獸交資訊超連結,已被提起公訴,被迫出庭應訊。 

這兩個發展中的事件,背後反映了一套類似的價值系統、思考邏輯與隱藏訊息。扼要的說,關切臺灣社會之性道德秩序的人,或者稍微準確一些,關切臺灣都會白領中產階級之性道德秩序的人,正努力地以一種便宜行事、而多數中智階層都立即能接受的概念與手段,處理關於性道德與文化秩序的問題:對準最可辨識、「罪證」確鑿的代表者,進行抵制、控告,掃除可以明顯定義的「色情污染源」,以殺雞儆猴、以正視聽,以還社會與青少年兒童一個乾淨的媒體空間。 

在這種道德整肅的概念與行動裡,他們希望看到的性道德秩序,其實不可能重建得了;而臺灣社會為此種清教徒式的道德重整行動所要付的代價,其一是弔詭地繼續鞏固了蘋果日報及其模仿者、藉以生存壯大的文化條件,其二是將真正從文化、思想、制度等根本問題面建立多元價值之新秩序的人(例如何春蕤)繩之以法,挫折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現階段可能最使臺灣領先其他華人社會的資產,亦即逐漸成形、茁壯的多元文化與價值。 

先看抵制蘋果日報的意義。蘋果日報之色情內容的呈現方式,與其商業動機,固然並不值得鼓勵。但是,除了其出版自由應該一體適用的被維護之外,我更想強調的是,蘋果與壹週刊之色情內容的如此氾濫,是臺灣教育、社會與文化價值裡集體性偽善的結果,不是造成性道德「失序」的原因。 

誠實的看一下我們的社會吧。色情材料與色情意識的氾濫,早已是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兩三種最主要內涵之一。臺灣社會,在這個意義下,已經是一個全面「A片化」的社會:所有的主流媒體,充斥無日無之的色情內容,色情網站持續擁有最大的使用人口,電子信箱則每天跳進不只一封的色情網路資訊,而公共空間(從國會問政到辦公室生活)充斥各種暴力、輕薄、騷擾的性語言、性玩笑。如果其實我們從來無法全面阻止、管制占據著幾乎所有媒體與生活空間的色情訊息,那麼,獨批蘋果日報,只因為它在色情內容的程度上更赤裸、密集、可見,是否對色情問題的處理太便宜行事?這種行動隱藏了怎樣的訊息? 

其中的一個訊息是有趣的。當蘋果日報販賣大量色情資訊時,傳統性秩序的捍衛者,疾言厲色,起而抵制;但是當壹集團的壹週刊,不時以狗仔隊挖掘政治公眾人物的私德(婚外情、嫖妓等與其政治專業能力無關的行為)時,好像沒看到這些捍衛者特別起而譴責,甚至可能暗暗為壹週刊的「替天行道」拍手稱好。然而,蘋果的販賣色情、與壹週刊「黃色恐怖」輿論警察角色,剝削的是同一套社會條件與文化邏輯:臺灣/華人社會對性的集體壓抑、恐懼與泛道德心態,沒有多少進步。因為對性與情慾的恐懼、泛道德,所以對壹週刊的「性醜聞」揭露,我們總是喝采(以解決我們對性開放觀念之根深的畏懼或無能);然後,又因為這樣的泛道德結果,使蘋果日報之流提供的色情資訊,成為集體性壓抑文化裡偷偷的、方便的出口。 

而傳統性道德秩序的捍衛者,使用的抵制行動,與壹週刊的黃色警總,其實也正是同一套邏輯──在某個道德角度上,壹週刊是相當美式清教徒價值觀的。如同美國過去的《生活》雜誌,甚或《花花公子》,在鼓勵中產階級的消費物質、女體與色情的同時,他們都極力鞏固一種保守的道德觀,與政治態度。這種價值觀與生活態度,以強有力的中產階級媒體控制,取得了單一的道德正當性,規範了一個道德管制的社會,使多元價值與開放社會難以產生實質內容。 

從這些現象回頭看何春蕤教授的被提起公訴,可以發現這不是單一、偶發的事件,而是我所描述之保守的性道德秩序重建工程下的一個結果。何春蕤的學術、社運工作與情慾論述,對主流價值產生極大恐慌與物議,但是她長期橫眉冷對地推動一個情慾/性別文化多元價值的貢獻,不容否認。當主流社會與媒體,少有機會甚至意願,深刻全面的討論性與情慾在臺灣社會的實踐方式及其問題時,我們就急著先將一位走在前面的學術與社運的工作者,釘在牆上,讓她成為成人世界害怕面對多元之性議題的祭品,或無能力以更費事、更結構性地面對色情文化問題的便宜作法,這就是臺灣中產知識階級「社會進步」的方式嗎? 

我們的成人世界,父母、老師仍少有人敢坦然與孩子談論性與情慾,仍然一味逃避或試圖封鎖那不可能封鎖的相關資訊,讓孩子在胡亂摸索自救的方式下成長。如果臺灣的成人社會繼續如此的偽善與膽怯,則整個社會都將在這套廉價、泛道德與自欺欺人的邏輯下,一起陪葬。

(作者為政治大學廣電系講師,「媒體改造學社」執委) 

國際邊緣頭條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