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新 聞

愛滋病患的「友善醫師」在那裡?

【2000/12/04 民生報】記者黃靜宜/報導

當愛滋感染者需要動手術時,卻處處碰壁、求助無門,所幸,從事愛滋防治的社工人員提供了一份「友善醫師名單」,讓愛滋感染者絕處逢生,尋得希望。 

「今天有牙醫幫我看牙口也!」「我找到了醫師,他願意替我檢查淋巴!」愛滋感染者之間經常交換這類訊息;就醫原本是民眾的權利,但在這群感染者身上,卻彷彿是醫界的施捨、神的眷顧一般;只要有醫師願意為他們看病,他們即覺得備受寵愛。 

希望工作坊辦公室主任張維說,透過感染者口耳相傳,愛滋病防治團體累積了一些曾收治感染者、不排斥感染者的醫師名單;感染者若有外科醫療需求,向促進會詢問時,他們便會告知可到那家醫院、找那位醫師,也會透過熟識的醫院社工員或護士,介紹願意為感染者動刀的醫師。不過,目前友善醫師人數不到二十人,與全臺醫師人數不成比例。 

擁抱愛滋感染者真的如此困難嗎?臺大醫院至今共接獲七名愛滋孕婦,其中六人生下孩子,這六名新生兒都是臺大婦產科醫師何弘能接生的;這些孩子很幸運地,都未感染愛滋病毒,其中第一名個案今年已經六歲了,長得健康、活潑。 

何弘能說,第一次接觸到愛滋孕婦,他也曾有過疑慮、考慮再三;他告訴自己,除非不當醫師,否則,以後還會遇到類似個案,將病患「推」出去,並不是辦法。況且,這些感染者已經承受了疾病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醫師猶豫神色對他們來說,都像一把刀插進心坎般殘忍。 

在心理上克服了對愛滋的恐懼,在防護工作上,則加倍小心。何弘能說,事先知道對像是愛滋感染者,就可以做好萬全準備,幾次經驗下來,臺大已累積一套為感染者接生的標準作業程式。例如儘量採用剖腹產、使用拋棄式包布、包巾、避免接觸到產婦羊水等,這些周全的流程,可以保護醫護人員、也可以保護新生兒,不受愛滋病毒的侵襲。這七次接生過程中,他及一同照顧產婦、嬰兒的醫護人員從未遭逢過針扎、接觸病人體液等意外。 

何弘能說,現今醫療環境多元化,有的醫師不願面對病情較為複雜的個案,也勉強不來;不過,醫師沒有權利拒絕向自己求治的病人。或許透過持續宣導、教育,可讓更多醫師撤除心中無形的防線,回歸醫療倫理,以救助病患為最重要的使命。 

解放愛滋病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