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新 聞

愛滋患 敲不開手術大門?!

【2000/12/04 民生報】記者黃靜宜/專題報導

醫院大門理當為病患敞開,不過,對愛滋感染者來說,受了外傷、車禍、生病需要開刀時,這扇門卻反而因他們而緊閉;若沒有愛滋病友團體、沒有友善的醫師幫忙,任憑他們跌跌撞撞、帶著無法癒合的傷口敲門,這扇門,怎麼也敲不應。 

愛滋感染者 A先生五、六月間發生車禍,造成下顎骨嚴重碎裂,經救護車送到某大醫院急診;為免引起醫護人員困擾,他自行表明感染者身份,沒想到,這番好意,竟開啟一波三折的就醫路。原本不知他是感染者的父母,接到醫院通知,得知了這個驚人的秘密,才在為孩子嚴重車禍的訊息擔憂,現在又得承受愛滋病的衝擊,既焦急又驚愕,腦中一片恍惚。 

更令 A先生驚愕的是,醫院不僅不顧他的隱私權,甚至不願替他妥善醫療。在急診室,他住了兩星期,仍未被轉送一般病房,也沒有醫師告知他何時將動手術,只用固定器固定住他碎裂的下巴。整整兩週,醫院沒有採進一步的處置措施。望著孩子不知能否癒合的傷口,家屬急了,不得已要求轉院。 

第二家醫院更富盛名,不過,A先生受到的待遇,沒有絲毫改善。他碎裂的下顎需要感染科、口腔外科、整形外科的醫師會診、開刀,不過,其中一名醫師遲遲不願動刀,醫療小組組不起來,他只能在病房內望著天花板興歎。最後,醫師告訴他,「我們的醫術不精,你要承受這樣的風險嗎?」這句帶著逼退意味的話,的確嚇跑了他,在臺灣生命社會服務協會的協助下,家屬無奈地繼續尋求下一家肯為他們動手術的醫院。 

住在臺北的他,在北部找不到一家願意幫他開刀的醫院,一路打聽到中部,總算有一家大型醫院願意接納他。不過,醫師先說沒有床位,又希望他先控制好體內愛滋病毒量,提升免疫力後,才願意安排手術時間。這一等又是一個月,他按時吃藥、調養身體,總算控制了病毒量;十一月中旬,他終於被推進開刀房,但是距他發生車禍,已經足足五個多月了,傷口已長出一些不平整的新組織,為了重整門面,必須先把這些新長的組織鋸開,重新將骨骼排列好,工程異常繁複,他平白承受的這麼漫長的等待煎熬,換來一場場更複雜、痛苦的手術。 

修復下顎骨碎裂,對人才濟濟的醫界來說,只是一次小手術; A先生卻花了五個月,來等待一家有心的醫院,等待一群願意發揮救人神聖使命的醫師,甚至做了不得已,將出國到香港、日本找醫師的最壞打算。雖然,最後讓他盼到了友善的醫師,不過,就醫過程中受到的屈辱和排擠,令他憤憤不平,他找上了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表達想控告第一家收治他的醫院,因為他們不僅向家人洩漏他感染愛滋的隱私,還拒絕為他醫治。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社工林宜慧表示,類似 A先生的例子,並不是少數,她至少還知道兩名感染者需要外科醫療,其中一名也是車禍導致腳部骨折,醫師只替他上了石膏;另一名感染者受到槍傷,導致跛腳,也需要開刀矯治,至今仍無法找到願意為他們開刀的醫師。 

林宜慧說,愛滋感染者罹患內科疾病時,就醫問題還不大,但需要外科醫療時,往往困難重重,因為願意替他們開刀的醫護人員太少,這些在愛滋團體眼中堪稱「友善醫師」的人數,最多不到二十人,多數醫師不是不願意,就是護士不願配合,導致感染者需要開刀治療時處處碰壁。她不諱言,有些感染者因擔心受到排斥,乾脆不告知醫護人員感染者的身份,雖然違反愛滋防治條例,不過感染者也十分無奈;因為他們深怕一曝光,連基本的就醫權都沒了。 

臺北市立仁愛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廖學聰認為,五年、十年前,愛滋感染者常面臨醫護人員不願動手術的窘境,不過近年來已改善許多。以仁愛醫院為例,婦產科曾為愛滋媽媽接生,神經外科也有為感染者開刀的經驗,耳鼻喉科也處理過感染者流鼻血的問題,加上該院本來就是愛滋病指定醫院,醫護人員對愛滋病的處置較有概念,醫護人員知道如何自我保護,也懂得保護病患。但是,他也坦承,不是每一醫護人員都願意接觸愛滋感染者,有人就是不願意,遇到這種情形,也勉強不來。但他樂觀地認為,隨著愛滋病癒來愈為人所瞭解,醫護人員拒絕為愛滋感染者開刀的現象,也應會逐漸減少。

解放愛滋病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