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

一個民間的自主聲音

2004.07.18 

活動介紹網頁

 

【愛滋防治荒謬言論超級比一比】行動劇首位登場人物--前衛生署長張博雅

 


愛滋污名化 剝奪人權 


臺灣立報  2004.07.20
【記者陳怡君臺北報導】

來源:http://tw.letter.yahoo.com/one/latest.php?letter_id=6448#9

 

愛滋病患有生存、愛人和被接納的權利。然而愛滋病雖是一種「病」,卻因為社會污名化而幾乎等同一種「罪」,大眾對愛滋病總懷有莫名恐懼,導致愛滋感染者人權被任意踐踏。 

工作權益不保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感嘆,臺灣人的愛滋基礎知識很差,大眾只知道愛滋病危險,對愛滋病的認識卻都是壞的、負面的。有越來越多的老闆意識到要將愛滋感染者抓出來,便用員工體檢的方式揪出感染者。 

有不少個案便是在工作體檢中發現自己感染了愛滋病毒,新個案面臨了感染的心理衝擊,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同時僱主還會用「素行不良」「體力不堪負荷」等理由解僱愛滋感染者。 

林宜慧強調,感染HIV病毒的人分為兩個階段,一階段為未發病的帶原者,有人可以10年甚至15年不發病,另一階段則為發病的愛滋病患。 

未發病的感染者跟你我一樣健康,一樣有能力在工作崗位上付出、獲得報酬。美國國防部規定,軍人感染愛滋,只要病毒指數和免疫力指數達到一定標準,便可正常出操服勤;反觀臺灣職業軍人,只要是愛滋感染者,不論當事人體能狀況如何,便一律被勒令退役。 

愛滋病污名的印象深入人心,僱主在未經員工同意下檢驗愛滋、惡意解僱愛滋感染者事件層出不窮,又因為感染者普遍害怕曝光、擔心尋法律途徑解決會引來媒體追逐,導致家人被外界排斥,所以大多被解僱的感染者都選擇默默承受。 

不只是醫療議題 

在臺灣,人們常常把愛滋當做醫療問題,其實愛滋病引發了複雜的法律及人權的議題,公共衛生、家庭、就業、保險等全都涉及,需要政府不同部門共同制定政策、整合法律。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前理事長張維表示,臺灣一直沒有能力控制愛滋成長率,就是一直把它當做醫學治療問題,而沒有放心力在防治工作上。 

張維批判,政府的愛滋政策消極而被動,基本思維就是一味的防堵,只從醫療角度出發、人權被放在最底下。從「警局內貼告示要小心愛滋感染者」、「警方調查92名同志參加轟趴事件時於現場戴口罩、手套,以避免過程中不小心有可能會被感染愛滋病」,到最近的「愛滋老婦死亡沒人敢搬動屍體」等相關新聞中突顯,執法人員認定愛滋病患傷害社會安全與公共衛生,所以要嚴格控管,避免他們散播造成危害,這樣的錯誤觀念隨著媒體散佈,只會更加鞏固大眾對愛滋病的恐懼感。 

與道德無關 

美國學者蘇姍桑塔在其著作「疾病的隱喻」中指出,「AIDS的隱喻膨脹成這樣的懲罰亦使人們習慣於全球傳播的必然性。性傳染病常被比做懲罰:被描述為不只是個人所受的懲罰也是群體所受的懲罰(『集體淫蕩』)」。 

文化上對疾病的隱喻與想像讓愛滋病承擔多重道德污名,從同性戀者原罪說、濫交者天遣說都是同一個思維的產物。 

古代認為痲瘋病是天譴,千年來忽略治療,導致無數人痛苦終身;後來的梅毒,現在的愛滋,都受到道德保守者的污名而延誤防治宣導。愛滋權益工作者呼籲,任何疾病都無關乎道德,就讓疾病歸疾病,道德歸道德。 



辦活動 官民打擂臺 
中時晚報   焦點新聞   2004.07.18  李南燕、邱俊吉/臺北報導

 

    

抗愛滋,政府、民間打擂臺。衛生署今天舉行「臺北國際愛滋病研討會」,而數個民間團體也在今天舉行「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打對臺意味濃厚。策劃工作坊事宜的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指出,臺灣官方的防治政策,始終走不出汙名化及道德八股,選同一天辦活動,就是要讓政府好好聽聽民間的聲音。

 除了民間團體之外,也有學者指出,好好一個國際研討會,如今辦到被民間團體「吐槽」,只能說是政府無能,而政府長期對愛滋科學研究的偏見,不但是未善盡國際責任,也直接影響我國愛滋病患的權益。

 「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今於活動正式展開前,還先演出「愛滋防治荒謬言論超級比一比」行動劇,某些讓愛滋感染者、工作者聽了冒火的話,例如前任衛生署署長張博雅所講的「感染愛滋會活得痛苦、死得難看」,以及副總統呂秀蓮的「天譴說」,都在這場行動劇表現出來。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說,愛滋病傳來臺灣將滿20年,但許多民間團體都認為,這20年來的防治政策雖有進步,進步卻實在太慢,以宣導口號而言,如今還在講「忠實性伴侶最可靠」、「家中有愛、愛滋不在」,不但是漠視社會實際狀況,也阻礙民眾接近愛滋資訊,而在今年的泰國世界愛滋會議上,拿道德教條當主軸的宣導方式,便已遭到嚴厲的抗議、抨擊。

 林宜慧表示,我國的防治政策,除了太講道德,也未免過於強調恐嚇,而其實講道德的宣導若有效,感染者就不會一再增加;至於恐嚇的宣導,也早已證實不會讓人「不敢做」,只會讓人「做了不敢說」,臺灣若一直用這種方式做宣導,只是在浪費經費而已。

 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宜民,則用另一個角度進行批判,他說,臺灣長久以來,不願對愛滋科學投入更多經費,其實是主政者對愛滋研究的歧視及偏見所致,例如今年的基因體計畫,愛滋研究竟連一件也沒有,正是這種歧視的體現,以如此看待愛滋的態度,政府卻大談打進國際舞臺、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根本是空談。



法院「怕傳染愛滋」 不傳當事人

2004/07/19 聯合報】

【記者朱若蘭、宋豪麟/臺北報導】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等民間團體昨天於臺北舉行「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以行動劇表現過去幾位政治人物的不當言論,造成愛滋防治工作的嚴重危害。 
記者陳立凱
/攝影 


民間團體昨天批評政府愛滋防治政策八股,宣導愛滋防治教育廿年,社會看待感染者仍充滿歧視與汙名化。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坦承防治政策過時,未來將整合民間力量,邀請愛滋感染者投入防治第一線,並加強愛滋去汙名化的教育工作,甚至國小五年級開始教受宣導課程。

愛滋感染者權促會、導航基金會及性別人權協會,在昨天舉辦「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發出來自民間的聲音。

工作坊討論開始前,民間團體先演出「愛滋防治荒謬言論超級比一比」行動劇,從前任衛生署署長張博雅的「得愛滋是行為不檢、得這種病是自作孽」,到副總統呂秀蓮的「天譴說」,諷刺政治人物對愛滋不當理解與言語中隱含的歧視。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說,愛滋防治與宣導教育廿年,臺灣愛滋病感染者的人權,仍未獲得尊重。一名擔任公職、年約四十歲的陳先生(化名),兩年前在工作單位的例行體檢中得知自己感染愛滋,隨後即遭調職,沒多久工作單位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是愛滋感染者,刻意與他保持距離。

陳先生是該會成立七年來,一百卅三件投訴案中唯一提出訴訟者,訴訟一年,法院都只傳喚他的律師出庭,因為「害怕經由當事人摸過的檔案被傳染愛滋病」。陳先生說,檢察官的歧視,已對他造成二次傷害。

性別人權協會王蘋表示,愛滋防治須納入人權因素,預防、照顧及人權三管齊下。
 


愛滋年增率逼2成 宣導太八股

2004.07.19 中國時報 張瓈文/臺北報導



今年才過一半,國內已新增六
二個愛滋感染者,預期全年新案至少一千個,年成長率可能突破廿%。民間團體昨天抨擊官方愛滋宣導太八股,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代局長施文儀坦承,連他都看不下去,培植一個「本土夠力」的民間組織是當務之急。 

衛生署統計顯示,截至六月底國內愛滋感染者累積六二五五人(本國籍佔五七八九人)。最近六、七年,國內愛滋新案年增率約十五%,今年迄今新增案例已突破六百,依此速度發展,全年新案可能高達一千二百人,年增率將突破廿%。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林頂表示,國內愛滋流行有幾項新趨勢,一,年輕化。今年六月通報的十至十九歲案例有七人,由於網路、轟趴盛行,許多中輟產生為高危險族群。二,因注射毒品導致靜脈感染愛滋者愈來愈多。 

對於國內愛滋防治出現瓶頸,民間團體昨天在官方舉辦國際愛滋研討會同時,也舉辦「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和官方打對臺,演出行動劇,吐槽官方的宣導太八股。 

行動劇「愛滋防治荒謬言論超級比一比」中,前任衛生署長張博雅的名言「感染愛滋會活得痛苦、死得難看」、副總統呂秀蓮的「得愛滋是天譴」,都遭民間團體痛批。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說,防治政策太講道德,也過於強調恐嚇。如果道德勸說有用,感染者不會不斷增加;恐嚇宣導不會讓人「不敢做」,只會讓人「做了不敢說」。剛落幕的泰國世界愛滋會議上,這類拿道德教條當主軸的愛滋宣導已遭專家嚴厲批評。 

陽明大學公衛所教授陳宜民也對官方愛滋宣導搖頭,他說,政府到現在還在講「A、B、C」(拒絕性誘惑、忠誠性伴侶、全程使用保險套),年輕人根本聽不下去。 

疾管局代局長施文儀對民間的批評「深表認同」。他說,連他兒子「都會把宣導單張丟到垃圾桶」,他也多次批評同仁,要求宣導不能再搞「押韻、喊口號」那一套。施文儀指出,愛滋防治要做好,必須讓高危險族群自己發揮力量,最好借重民間團體走入酒吧、同志三溫暖做宣導。可惜愛滋防治團體雖多,但缺乏整合,沒有夠力且本土化夠深的團體。愛滋防治將來要培植一個像菸害防治的董氏基金會般的民間組織,幫政府一臂之力。


民團:落實愛滋感染者人權建立正向防治政策 

中央社2004.07.18(中央社記者徐毓莉臺北十八日電)


不肯面對現實、漠視實際社會現狀的愛滋防治政策,造成歧視與偏見,是阻礙民眾接近愛滋資訊、建立正確防治觀唸的最大障礙。多個民間團體認為,臺灣社會應落實愛滋感染者的人權,包括就業與就學權利,建立正向的愛滋防治政策。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性別人權協會、導航基金會等民間團體今天召開「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希望以歷史觀點檢視臺灣愛滋防治政策,促進臺灣朝向對愛滋病友友善的環境發展,建立務實有效的防治政策。

為突顯社會對愛滋防治的歧視言論,主辦單位還以「愛滋防治荒謬言論超級比一比」行動劇,表現過去幾個政治人物對愛滋的不當理解與發言,並指出這些歧視言論促使愛滋感染率向上攀升,造成愛滋防治工作的嚴重危害。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指出,愛滋感染者的人權如果沒有改善及翻轉,一般民眾普遍對愛滋感染者存在恐慌與歧視,阻礙愛滋防治的推廣。

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表示,在亞洲,令人擔心的趨勢是新的感染人口中,有一半是十四到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其中年輕女孩佔了近七成,對照臺灣的統計數字,也逐漸浮現相趨勢。因此,政府應拋棄過去以「高危險群」定義的恐嚇式防治策略,是愛滋防治者共同的關切。

性別人權協會國際組召集人倪家珍也認為,官方防治政策從早期的恐嚇、犯罪化特定族群,如同性戀、性工作者,到政府官員的歧視言論,只是讓民眾在愛滋防治的問題上更加無助。

林宜慧舉例,曾有一名十七、八歲的青少年因感染愛滋擔心無法註冊入學,經過促進會詢問校方會如何對待愛滋感染者的入學學生時,學校方面以等學生休學到治癒為止為由回覆,讓這名青少年決定放棄就讀。

行政院衛生署愛滋防治政策小組委員張維也表示,愛滋感染者的疾病並不影響工作,但感染者往往在工作上遭到歧視,一名公務人員就因感染愛滋而遭調職,這名公務員選擇透過法律訴訟尋求應有的就業權。由此可以發現,臺灣社會對愛滋感染者的人權仍有待檢討。

民間團體強調,只有重視愛滋感染者的權益,讓愛滋污名、恐慌去除,才能建立一個真正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正向愛滋防治政策。


民團:亞洲新感染愛滋病人 一半在25歲以下

中央社  2004.07018【記者陳惠珍臺北十八日電】 

 

臺灣防範愛滋民間團體今天指出,亞洲新的感染愛滋病(新聞、網站)人口有一半是十四歲至二十五歲年輕人,其中年輕女孩佔七成;統計也顯示婦女感染愛滋病後,較不願就醫,因此死亡率也較高

為期兩天的臺北國際愛滋病研討會正如火如荼展開,臺灣多個民間團體也在今天召開「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這項活動主持人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指出,亞洲令人擔心的趨勢是,新的感染愛滋病人口有一半是十四歲至二十五歲年輕人,其中年輕女孩就佔了近七成;對照臺灣的統計數字,也出現相同趨勢。

她表示,臺灣官方的防治政策一直為人詬病,就是污名化和罪犯化特定族群,長期以來維持「忠實性伴侶最可靠」、「家中有愛、愛滋不在」這類宣導口號,與美國以宗教道德教條為主軸的
ABC策略(禁慾、忠貞為主,保險套為輔),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並指出,這種不肯面對現實、漠視實際社會現狀的防治政策,只是徒然造成歧視與偏見,二十年來已被證實是阻礙民眾接近愛滋資訊、建立正確防治觀唸的最大障礙。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也表示,一般而言,東方婦女仍比較傳統,即使終其一生維持單一性伴侶,但若配偶在外面偷吃,且從事性行為時不戴保險套,一但不幸感染愛滋病,婦女恐難倖免於難,因此防治愛滋病更要加強對婦女宣導,必要時一定要堅持配偶性行為時需戴保險套。另外,婦女感染愛滋病後,較不願就醫,因此死亡率較高。
930718


國內愛滋防治工作 權促會:太荒謬 

TVBS-N 2004.07.18
記者:張嘉男 徐家樂 臺北報導 


根據今年世界愛滋病會議中的結論,亞洲地區新增的感染人口有一半是年輕人,這和目前國內的情形相當,然而目前國內愛滋病的防治工作,看在民間團體眼中,卻是既荒謬又落伍,今天他們呼籲唯有重視愛滋患者的人權,防治工作才容易推展。 

又是自己的行為不檢點,又是所謂的愛滋天遣說,愛滋患者權益促進會找出官員們的荒謬發言來個超級比一比。愛滋患者權益促進會林宜慧:「在政府高階官員的心目中,在他們的腦袋裡看待愛滋,仍然是用性這個脈絡在看,而且認為是性污穢、性有缺失、性不正當,才會被感染到愛滋。」 

秘書長同時指出,不僅官員們的發言不當,就連國內對於愛滋病的防治工作也跟不上潮流,到現在還喊出單一性伴侶的口號,哪還有人辦得到?愛滋患者權益促進會林宜慧:「有多少人是跟初戀對象結婚,所以這樣子的防治政策,對臺灣的婦女或是青少年用這個口號宣導,是沒有用的。」 

現階段國內最需要的,是加強對愛滋病患在人權上的重視,先前高雄餐旅學校傳出禁止愛滋病患入學的規定,讓他們倍受歧視,他們不見得想要擁有特權,只想和一般人一樣過正常的生活。


感染愛滋學校對你關上門

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呼籲請還給在學病患受教權 

臺灣日報 2004.07.19(記者顧美芬臺北報導)

 

兩、三年前,東東懷抱著理想,考上了高雄一家餐旅學校,當學校寄來的資料袋中附上體檢表格,東東開始感到恐慌,因為感染了愛滋病的他,擔心是否會影響他的入學資格?果然,學校藉故拒絕他入學,他不忍告訴年邁的雙親,依舊在開學前夕搬到高雄租房子,平常打工賺錢,配合學校寒暑假時間,他才回家,三不五時地跟父母親透露,他的功課很爛,不久他向家人謊稱,自己被退學了。 

 東東為此消沈了一段時間,感覺老天爺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在補習班花了一年的時間努力k書,一心只想考上那家餐旅學校,以後想當大廚師。但學校卻要他先辦休學,等「治癒」後,再回來唸書。天曉得,愛滋病疫情發展至今,全世界都還無法研發出特效藥治癒病人,頂多隻能將病情控制住。學校的說法,等於是對他關起了大門,他的夢,就這樣碎了,那一年,他才18歲。

 幾年前才過世的劇場工作者田啟元,也在他唸師大美術系時,感染了愛滋,學校直接告訴他,不用來學校了,後來他還是順利取得了他的畢業證書。至於這畢業證書怎麼來的?全靠他和老師用電話連絡上課,勉強完成後來的課業。

 愛滋病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林宜慧表示,根據促進會處理的校園個案並不多,但由於校方對愛滋病的認知不足,所做的任何決策,對當事人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嚴重剝奪了當事人的受教權。她強調,只要做好適當地安全措施,學校應該還給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受教權,就像對待其他疾病的患者一樣。

(記者顧美芬
臺北報導)桃園縣政府衛生局率先於今年三月,針對全縣9000餘位孕婦進行產前愛滋病毒檢測,結果發現兩名孕婦感染愛滋,由於及早發現,目前母子都在接受治療中。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施文儀對此表示肯定,並指出疾管局未來也會朝向這個方向研擬,不過預估一年一億元的經費,還需要與中央健保局協調編列。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040719/46/t9pa.html


防治宣導古板 少年ㄟ不甩 
政策沒效率 口號太落伍 官員愛恐嚇 

【2004-07-19/星報/C3版/青春探索】記者 游淑綺/報導 



政府愛滋宣防治宣導八股,連民間團體也受不了!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到現在政府的宣導口號還停留在「家中有愛、愛滋不再」、「忠實性伴侶最可靠」等落伍階段,與社會現實生活落差甚大,防治政策不改進,愛滋感染率上升的情形只會更嚴重。

林宜慧說,臺灣愛滋政策不僅八股還很愛恐嚇民眾,從官員對愛滋者的看法就可略窺一二,如前任衛生署署長張博雅曾說:「感染愛滋會活得痛苦、死得難看」、副總統呂秀蓮的「天遣說」、「愛滋患者應該被集中生活」都再再顯示政府無法感同身受,政策宣導當然也就難得民心。

針對這樣的譴責疾管局代局長施文儀也無奈地點頭表示:「政策的確有問題」,他說愛滋防治應針對不同的族群進行不同的設計,現在政府一套到底的防治手法的確過時也沒有效率,「畢竟要預防愛滋感染不是每年找幾個歌星上臺唱唱跳跳,就能有真正效用。」而那些押韻的防治口號年輕人連聽都聽不懂,又如何要他們順從。

施文儀更說,與其跟年輕人說叫他們不要參加「轟趴」,到不如以健康的心態面對他們的生活文化,再給予正面的教導,才較能讓他們接受。

臺灣的愛滋防治政策要改變,首先要進行去標籤化的教育政策,讓愛滋感染者有尊嚴面對大眾,才能進而讓他們參與宣導活動,此外臺灣應該有個大型的非營利組織將所有愛滋防治民間團體集結起來,才能產生更大的力量。


民間團體籲官方制定正向的愛滋防治政策 尊重感染者人權 

ETtdoay 2004/07/18 12:31  記者張勵德/臺北報導 

自從1984年臺灣出現第一個外國籍愛滋感染者,正式開啟官方愛滋病防治工作。20年來,由於官方防治工作一直存在污名化和罪犯化,導致臺灣愛滋病感染者的人權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民間團體18日特別聯合召開「建立正向愛滋防治政策工作坊」,以歷史的觀點檢視臺灣防治政策,並結合國際進步力量與論述,期望促進臺灣朝向對愛滋友善的環境與建立有效務實的防治政策。 

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無論是副總統呂秀蓮的愛滋天遣說或是過去衛生署長張博雅愛滋病人「活的難堪、死得很難看」等種種說法,在在都把愛滋感染者是污穢、不正當的,這種心態所制定出的防治政策,當然充滿了歧視。歧視的政策,只會讓愛滋感染者越來越朝社會邊緣化、越來越弱勢,在這樣立足點不平等的情形下,愛滋感染者只能生活在社會負面的形象裡,逐漸失去生活、一般社交的權利。 


林宜慧舉例說,曾經有一個愛滋感染者,當他考上高雄餐旅學院時,卻因為該校新生入學必須做愛滋篩檢而使他不敢報到。當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替他向相關單位申訴時,衛生與司法體系只說:「叫他自己站出來就好啦!」

試想,一個愛滋感染者最擔心的就是隱私曝光,怎麼可能站出來替自己說話呢? 

林宜慧強調,愛滋感染者爭取的不是「特權」,而是基於立足點不公平之下必須享有的「平權」!當外界對愛滋感染者有太多的歧視與偏見時,政府除了現行在醫藥上供應免費的治療藥物以外,更需要政策制定上考量人權因素,以預防、照顧、人權三管齊下,如此臺灣愛滋防治政策才能符合國際潮流。 

另外,林宜慧也認為,由於東亞傳統的父權社會制度,導致政府對於防治女性愛滋感染的問題掉以輕心。她強調,雖然目前登記有案的愛滋感染者女男比例為1:11,但是有越來越多的家管婦女受到感染,顯示政府宣導「單一性伴侶」的防治說法有漏洞,值得政府重視。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倪家珍強調,官方防治政策一路走來,對於臺灣愛滋防治工作的推動落後民間很多,從早期的恐嚇、罪犯化特定族群,到政府官員歧視的言論,只是讓民眾在防治愛滋問題上更加無助而已。 

來源︰http://www.ettoday.com/2004/07/18/23-1659695.htm

 

2004愛滋大會網頁

上一頁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