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電 影

一息尚存的尊嚴──愛滋電影「愛是生死相許」

卡維波(原載於自立晚報1990123)


過去有關同性戀的電影,除了得不到主流大製片廠的支援外,最常見的特色就是以同性戀個人為焦點,處理〈例如〉同性戀者與父母,與異性知己之間的關係。

「愛是生死相許」一片則處理了同性戀社區或社群,以這個社群內某個小圈圈為中心。這個處理角度不是偶然的,因為影片主題是環繞著影響整個同性戀社群〈而不只是個人〉的愛滋病。

自一九九O年代開始流行的愛滋病,活生生地將美國最有生機力、動機、多彩多姿、革命性的同性戀社群逐漸消滅殆盡。這不但是人類的悲劇,也是人類的損失。愛滋病把一個可能豐富人類〈精神的、身體的、家庭組織的、愛情的〉文明的重要來源扼殺了;扼殺的方法是用最殘酷的肉體摧殘、折磨及死亡。

在這整個消滅過程中,充滿了歧視、迫害與漠視。〈如果愛滋病是上層異性戀的疾病,可能早就得到政府大力的財力支援,而發現治癒方法了。〉然而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卻看不到憤怒與抗議。整部電影是低調的感傷和喟嘆;甚至連愛滋病者長期痛苦的煎熬,肉體驚心動魄地扭曲變形、病榻的呻吟與掙扎,都沒有著墨太多。

為什麼要作如此低調的處理呢?

我認為「憤怒與抗議」是一個社群尚有能力反擊時的情緒和舉止;現在整個社群逐漸到了迴光返照的最後時刻,它所有的便是對過去美好的回憶,對奮鬥過程中的一個平實的記錄,以及一息尚存的尊嚴;這些也都表現在整部電影中。

用消滅肉體的方法只能消滅同性戀於一時或一代,因為同性戀原本就是人類性心理構成的另一面〈被壓抑、被隱藏的一面〉,除非異性戀也被消滅〈亦即,異性戀與同性戀的區別被消滅〉,否則同性戀永遠不會消失。

短視與漠視的少數,將在九年代發現愛滋病成為異性戀的噩夢,愛滋病與同性戀的關連甚至可能會被忘記。之後〈就像片尾所象徵的〉,我們將期待同性戀社群的浴火重生。

上一頁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