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女性尊嚴 淪為消費工具

呂木蘭/臺中大甲鎮(教師、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發起人)

 

2002.09.18  中國時報

檳榔西施的穿著及舞臺,一直是媒體爭寵的焦點。不僅因為它具有腥、羶、色的炒作賣點,且因媒體長期報導的結果,從本土學者研究到國外人士來臺特別指定觀光,讓大家以為檳榔西施已經成為臺灣「必要的存在」。而這爭議,表面上問題是暴露的女性身體所引起社會秩序的敗壞。但筆者認為,擴大誇張報導檳榔西施之結果,最大受益者,說穿了,不過是滿足資本家與消費市場的利益,但是卻賠上臺灣女性的生存尊嚴與自然生態的破壞。 

筆者上公民課時,與學生討論這個問題,高一的學生回答「檳榔好不好吃早就不重要,最重要是西施好不好看……」試想,今天檳榔西施如果不穿著暴露清涼,還會吸引眾人消費檳榔嗎?檳榔市場的形成,其實是藉由銷售女體的方式,以刺激創造消費檳榔的大量需求。女體再次成為資本主義消費市場的牟利工具罷了! 

令筆者感嘆的是,青少年本身由於對性的好奇,一旦遇上檳榔西施充滿性暗示的氣息,難保不會吸引青少年前往試探品嘗。筆者曾抽樣調查吃檳榔的學生,發現幾乎都是男學生。這些男生比較檳榔西施如何清涼好看,並嚴苛批評檳榔西施的身材相貌,顯露非常輕蔑女性的態度。筆者認為媒體高度誇張曝光檳榔西施的結果,會不知不覺養成集體社會對待女性的性別歧視與偏見。 

再者,大眾媒體的目光,集中在檳榔西施外表的膚淺思考,不僅忽略嗜吃檳榔易得口腔癌的健康風險,更糟糕的是媒體大聲喚起販售檳榔的利潤,不僅吸引青少女投入西施的行業,更吸引農民競相在山坡地濫墾,造成對自然環境的深深傷害。

回檳榔西施首頁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