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檳榔西施又怎樣?

 

2004.08.30 中國時報 沈聿德/北市(講師)


兩天以來的各家新聞報導都以專題方式,呈現朱木炎以及陳詩欣兩位選手的淚水背後,那不畏挑戰、努力成就理想的成長故事;而其中,陳詩欣年少歲月曾做過檳榔西施、當過電玩店小妹、甚或是待過酒店等經歷,都為這個出身臺灣而揚名國際的奧運金牌選手,增添了另類的神秘色彩。 

然而,綜觀各家媒體的報導,在新聞性的考量和肩負「大眾」道德勸說的責任下,多以「荒唐」、「墮落」、「叛逆」、甚或是「誤入歧途」等字眼,描述陳詩欣青少年時期的行為,卻忽略了這樣的說法,實則加深了社會對於檳榔西施的敵意和異己族群的輕蔑。筆者不禁質疑:這樣的描述方式,如何自圓其說長久以來社會輿論、媒體與教育界,一方面彰顯「職業不分貴賤」的理想,另一方面卻又在職業性質上多所分疏,而視某些勞動工作者為低下階層的事實?倘若當電玩店小妹就是一種不夠上進的人生選擇,那麼什麼樣的工作內容才算符合大眾對於理想工作的認知和期待? 

在效應上,陳詩欣的奪牌,將臺灣推向了國際運動舞臺,成功提升了臺灣的能見度和知名度;當CNN記者和國際文化研究學者來臺採訪檳榔西施的相關新聞,以文化研究的角度撰寫評論、專刊文章、甚至學術論文,企圖重新以不同方式探討這個臺灣前所未有之文化現象,同樣提升的是臺灣於學術研究上的能見位置。陳詩欣金牌加身,搖身一變成為運動偶像,但社會大眾因著成見對於檳榔西施和某些工作的懷疑和輕視,卻依舊毫無改變。 

 

回檳榔西施首頁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