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臍帶血公產化
2002.10.01  中國時報

◎施威全
(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法律學校博士生)

兩個月來,訊聯和生寶臍帶血銀行都搶著利用第一家庭做宣傳。憑藉強勢的公關來拓展生意,不只在台灣,對全世界的商業臍帶血銀行來說也都很重要。 

號稱提供生命保險的這個行業,其實本身就存在著財務與生物技術方面的許多風險,因此只得以公關包裝不切實際的希望,招徠客戶。所以,吳淑珍站起來的新聞不只在台灣熱門,英國三大私營臍帶血銀行也拿來做廣告。不同的是,台灣的商業價格兩倍於英美,英國目前二十年儲存的費用不到一千英鎊,在美國約為一千二到兩千美金。台灣這種強勢公關、高價位炒作的手法,更為私人臍帶血銀行未來前景增添不確定性。 

臍帶血幹細胞在醫療上當然有前景,所以特別值得指出:自己存自己用的商業模式,來源匱乏,受惠對象有限,會傷害臍帶血寶貴的醫療潛力。 

現行商業性儲存,認定臍帶血的所有權屬於嬰兒,其父母以監護人的身分在小孩成年前,得以決定臍帶血的使用。這意謂小孩長大了,可拒絕父母、家人的使用,趙建銘有權不讓吳淑珍使用第一金孫的臍帶血。更糟糕的是,如果有平民恰好需要第一金孫的臍帶血來救命,他得出價購買使用權利,美其名為「權益轉讓」,實際上,如同腦神經權威醫師高明見指出的,就是器官買賣。 

為了使真正需要臍帶血的人得到救治,就須確保一般大眾「使用與接近的權利」,藉著「公產化」、「使用權公有化」來解決「所有權」所帶來的問題。在英美,都有類似的政策作法,企圖繞開所有權的爭議,讓臍帶血公有化。 

英國皇家婦科產科醫院受國家委託的科學諮詢委員會就主張:「不鼓勵婦女走向私人臍帶血銀行」;衛生部目前一方面透過國家醫療服務系統,拒絕與民營臍帶血銀行合作,藉以打壓私人銀行的擴張,同時,投入四百萬英鎊到國家血庫,提供免費的臍帶血服務。在美國,聯邦補助臍帶血捐贈基金會,在美國各州成立臍帶血庫網絡,讓有需要的個別患者,都可以得到全國血庫的支持。 

台灣衛生署目前只是以「呼籲捐贈」來面對商業銀行的擴張,把公眾健康權利寄望於個別百姓的良心。衛生署應該進一步主張: 

一、鼓勵並建立非營利性的臍帶血庫。 

二、著手建立全國性的臍帶血資料庫:商業臍帶血銀行的資料庫必須公開,與非營利性臍帶血銀行連線。 

並且透過立法,將臍帶血等同於血液、器官和組織,只要一離開身體,大眾就有接近使用的權利;嚴禁臍帶血的買賣,商業臍帶血銀行與其客戶不得拒絕一般患者使用其臍帶血。 

上述的立法建議,其實就是揚棄絕對所有權的概念,把發展權、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然後國有化,由政府介入,保障公眾權利。 

這不是什麼新的法律思潮,而是過去一百多年來人類世界裡,社會性立法的基本概念。從十九世紀末,英國規定十歲以下童工每日工作時數不得超過十二小時開始,絕對所有權的神話就已逐步崩解。今日人類社會,有贈與稅的規定、有反歧視法保護黑人和亞洲人、有都市計畫限制樓高,這都是社會性立法的成果。同理,臍帶血是公衛問題,而不只是治療技術的問題,所以臍帶血的法律問題,應從社會法的角度來解決,而不是陷入傳統醫療法上私權的爭議。把臍帶血公產化,才能使科學技術造福常人。 


s u r r o g a t e motherhood
性政治 | 基因工程 | 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