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雨將落

【這是1993年9月10日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的短文,收入《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1994年,272-274頁。本文之pdf檔在此】

高等教育正在戲劇性的轉變中。

首先,面對甚囂塵上的高學歷失業人口問題,教育部檢討大學人力規劃,決定整合現有過度分化的系所,並凍結或限制公私立院校增設系所的申請。

高教司的看法是,這些具體的策略可以帶動大學院校發展整合性的彈性學程,朝社會需求取向發展,以便應付社會景氣及國家建設的需求變化。不過,在臺灣的社會脈絡裏,這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夢想而已。

「整合」是近年來學術界教育界亟欲突破既有思想框架的努力,其目的當然也是尋求對新的社會現實做出相應的新詮釋和新了解。但是,這種整合不是裁併系所,也不是把兩三個看來有點關聯的系所併連在一起,更不是另開一些硬把兩個學術領域湊在一起的課程。

事實上,整合是重新思考並質疑既有的分類方式、組織方式。而整合要撼動的既然是知識的架構,它必然也會撼動我們的世界的架構,而唯有這種徹底的思考革命才可能以前瞻的作為來迎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愈來愈快速的變化。

這種前瞻性的、突破性的思考革命在大多數的案例中是由新的一代、新的思想工作者推動的,因此,任何一個想持續有學術發展的系所學校都必須在雇請師資時考慮到能否定期輸入新血,延請不同思考模式或學術專業訓練的新人。

然而,在臺灣大專學校員額高度被控制的狀況下,想要增添員額就必須靠增設系所;這樣一來,教育政策一方面想有新的突破的教育內涵,一方面卻又凍結新設系所的做法就有點令人費解了。

其實,高學歷人口失業的現象並非來自許多人所說的「學非所用」,而是因為企業及政府沒有在需要高學歷人口的產業領域內投資或投資不足,而這一類的投資正是我們所謂的產業升級。

這樣說來,凍結教育與政府想要達成的產業升級實在是背道而馳的。

教育部的凍結預算措施當然反映了不利的經濟現實,而這些考量也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的運作與教學。

1993年,各國立大學的預算已被大幅削減百分之8到20不等,各種延攬人才的專案也暫時叫停,增添系所的申請案紛紛擱置,大學的人事也開始緊縮或凍結。教育部甚至通知某些國立大學在三年後必須自行籌措百分之20的年度預算。

這些政策上的轉變對整個大學教育的運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最明顯的便是,高等教育將和目前醫療機構由救世濟人的崇高使命感轉向企業化經營的趨勢一般,逐步卸下百年樹人的社會清流形象,而開始談效率掛帥,講市場需求了。

為了要自籌經費,大學首先便得改變它自身的對外關係,它不但要結交企業人士,也必須發展社區內的人際關係,以便建立一個廣大的、定期的支持基礎,從今以後,大學不但要辦教育,也得搞社交。大學人士的身段與自我定位顯然要做某種調整。

過去許多大學靠著建教合作、短期訓練等等措施而籌措到不少經費,在未來財務自理的趨勢之下,大學得動更多腦筋來思考如何把看來與實用沒有直接關聯的知識與訓練,轉化成有利可圖、有錢可賺的事業來經營。在這種脈絡內,愈容易與實務連結的科系便會獲得愈多的重視與資源,這將嚴重影響大學的知識均衡發展。

在這些最明顯的調整過程中,資本的運作邏輯將漸次滲透校園中原來特有的

倫理與秩序,效率與利潤將成為重要基準來判定事物如何進行。一方面,校園的運作不得不與市場機制合拍,因而使得久被隔離塵世的校園更加「融入社會」;但是,另一方面,校園的自主性則面臨另一種力量的壓抑與扭曲。

是的,山風滿樓,惡雨將落。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

下載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