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民主多元的性教育

(這是我的《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一書的〈自序〉,發表於1996年1月17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在一個養成女人對性保持高度焦慮與禁忌的社會裡,要是女人創造一個自在的空間來談她們的身體感受和性心情,那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女人會說出什麼樣的故事來?這些敘述對我們了解女人的情慾處境而言,有何啟發?這種交談對女人的自我認識與創造而言,有什麼衝擊與效果?

1993年7月到10月,我所主持的「性心情工作坊」首度針對這些重要問題提供了一個友善自在的談話空間,從65個應徵者中挑選出來的8個女人,在為期12週的彼此交談中暢談她們對身體情慾的經驗與感受。這個討論過程的錄音帶經過兩年餘的整理和撰寫,構成了第一本針對台灣女性情慾處境所做的細微觀察與分析報告,取名為《性心情:治療與解放的新性學報告》。

這本書是這個歷史性聚會過程的呈現,算是一種特別形式的台灣女性情慾處境白皮書。因為組員在工作坊內彼此鼓勵互相支持的討論中,訝然發現女人所共同面對的惡質情慾文化--由心理的顧慮恐懼到身體情慾的凍結,從不悅的幼年性經驗到無力溝通改進的成年性關係──不管女人屬於哪個社會階層,哪種居住環境,哪段成長年代,這個整體的惡質情慾文化的威脅以及它對女人生活造成的枯竭,都是絲毫不減的。女人情慾的共同困境於焉浮現。

但是,當一般的女性情慾處境報告僅止於以受害者心態,對這個惡質情慾文化中的性騷擾、性強暴、性侵害、色情工業等等提出描寫與控訴時,性心情工作坊的女性情慾處境報告卻更寬廣的呈現了女人作為情慾主體來營造愉悅的具體努力和可能想像。

事實上,工作坊中的女人在娓娓的敘述中呈現了她們多樣的、柔韌的抵抗。在有限的文化空間之內,依著個人的際遇、社會的變遷、禮教的鬆動、同儕的激勵、以及其他各種有機可乘的縫隙,女人遊走衝撞出各種各樣的情慾模式與滿足,她們沛然的情慾能量滲穿了婚姻的禁制與貞潔的枷鎖,在幻想與偷歡中建立對惡質情慾文化的不屈。女人的情慾游擊戰從未休兵。

於是工作坊的女人在「困境」與「抵抗」的雙重認識與分享中,提昇了對自我情慾的了解與掌握,並透過具體的敘述來重新創造和改變她們所面對的情慾與人生現實。

從工作坊女人學習的、成長的、得力的過程看,《性心情》展現了一個新的民主化的性教育。

我們現有的主流性教育其實並未擺脫最傳統保守的教育理念──即填鴨模式,因此性教育只注重由外在灌輸些有關生理器官、心理責任、生育及疾病等等的抽象規條。這些仍然建立在「正常」、「正確」、「正經(嚴肅)」規範上的「性知識」,事實上只會透過其固定僵化的內涵來鞏固甚至強化個人對性事的不安與焦慮,並促使個人時刻感覺需要比對標準答案。

這樣的性教育是專家指導的,是科學權威掛帥的。在它單一真理的前提之下,所有的個別差異與多元多樣都被視為「有問題」,是值得「研究」或「輔導」的。一旦性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禁慾、寡慾、壓抑慾、昇華慾的時候,愉悅和自得就被視為攪擾或鬆動秩序的亂流,而那些因著太過分貧瘠的愉悅生活而來的各種不安與敵意,便構成了我們大部分人面對情慾時的基本心態。

這樣的性教育是社會文化中諸多性問題的成因之一,而非有效解決方案。

我對工作坊的報告是個重新省視社會、文化、歷史如何操作性與性別的性學報告,但是對參與工作坊的所有成員與我而言,工作坊的對談經驗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民主的性教育。

這個民主的性教育是由個人經驗的自由坦言出發,在不設底線、不作道德判斷、反而鼓勵差異、支援出軌的友善氣氛中,透過互動式的集體討論來凝聚我們對本身情慾感受的認識與分析,同時也上升到社會、文化的層次來觀察我們的身體情慾如何銘刻了性別、階層、年齡、婚姻狀態等等差異的權力關係,並在互動中創造突破及改造的可能。

這種性教育不再屈服於權威的客觀真理,不再抹去個人具體的經驗感受,不再製造焦慮、不安、敵意。相反的,民主的、尊重而且支持個別差異的性教育,充分明白愉悅是一種需要澆灌和操練的能力,自在的滿足是真正消除敵意的良方,而真誠善意必須來自一個不以賺賠為主要考量的情慾文化。

(性)教育絕不應該是對外在「正確知識」或「專家真理」的膜拜或追隨。(性)教育正是自我透過羣體的平等協商,來對文化及座落在文化脈絡中的個人,進行平實的認識以及具體的改革。更明確的說,(性)教育是為了想望一個更公義、更展現差異的社會。

作為追求民主的、自由的、差異的性教育的初步努力,《性心情》當然不會假設自己已經說盡了女性情慾的全部故事,讀者也可能會指出工作坊成員的階級及地域屬性特質有所侷限,但是,《性心情》期望成為觸媒,引爆大家都來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小社群,都來創造並經驗自己的性教育。

因此,如果妳(你)覺得妳(你)的經驗與感受沒有在書中找到呈現,那麼請妳(你)組成自己的坦言小組,以這本書為破冰的施力點,開始「說」出新的、民主的、多元的、性別平等的性教育吧!

《性心情》的完成得力於許多人的協助。在此謝謝8位組員的真心參與,謝謝莊慧秋和余德慧的多方籌劃,謝謝王桂花的熱心催促,謝謝周恆月的細心打點,更謝謝為我們抄謄錄音稿的無名工作者們。當然,也謝謝諸多耐心等候,不斷鼓勵我寫作的讀者們。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

下載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