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流動的三度空間:具體打造性別平權的校園空間

(1997年,台灣校園體制內的兩性平權教育在彭婉如及白曉燕命案後的民意喧囂中積極展開,令人憂心的則是這種驟然發動的性別教育很有可能落入最保守而傳統的性壓抑宣導。性/別研究室決心介入,於是在那一年中,用會議和培訓來收集基層教師的經驗和難題,然後用我們的討論和寫作來凝聚並擴散不一樣的性別思惟年底,桃園縣教育局委託製作教師兩性平權教育閱讀材料,這篇文章就是我和研究生助理金宜蓁為了那本閱讀材料而寫1998年加以擴展,收入《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1998年10,107-112頁)

空間撐起了也限制了人的生活。我們常說要規劃空間,事實上,人在使用空間的同時,也就被空間規劃了。泥濘坎坷的小徑不好走,人們就比較不會在它的周邊地帶活動,林蔭大道風景好,人們就把它當成觀光據點,在它的周圍構築商家住家。

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可以說主要是空間塑造了使用者:住在窄小的公寓,不容易有明朗的心情;走在眾車競先的街道中,當然也沒有安全感;生活周遭綠地少,當然視力、體能較差,也不易放鬆身心。

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生活的重心既然是校園,一天當中大多時間都是在學校渡過,自然也會受到學校環境的塑造。校園的空間雖然看起來是靜態的,但是環境對學生的潛移默化卻是強大的。要實施性別平權教育,與其灌輸抽象的「尊重異性」,倒不如從提供性別平權的空間與活動做起。

空間分級制

在升學制度下,教室不只是學生聽課的場所,也是教育制度區分學生等級,主觀決定學生價值的地方。眾所周知,身高並不是排座位時唯一的考量,學生的性別(男女交叉座、梅花座等)、成績(月考分數、名次)、個人狀況(視力問題、特別頑皮、將好友分開等)、以及其他各種因素都決定了學生在教室中的分布位置,而這些因素中都充斥了性別的運作。

最明顯的就是,女生一般而言會被安排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這不但是因為她們的個子比較小,更重要的是她們的功課比較好,上課比較用心,坐在前面好做全班榜樣,對班級管理有利。可是,有趣的是,雖然女生相較之下比較好管理,老師比較不必費心,老師們卻不太肯把不好管的男生、需要多費心思的男生調到教室前面來坐。老師們說是擔心男生變成教室中的壞榜樣,在教室前面會更加影響到別的學生的學習,考量這種可能,老師決定把男學生留在教室後面,因此也間接的告訴他們,老師已經放棄他們,讓他們坐在後面的邊緣的位置。這種空間的安排使得男生和女生感覺自己和老師(也就是學習過程)的距離極為不同,對自己課業的期望和用心程度也會有差異。

除了性別的因素之外,教室的空間安排也常常為了性的考量而調整。在男女合班的教室中,老師有時喜歡硬性規定男女分開坐,以免她/他們有太多接觸機會,衍生情愫;可是有時又硬性規定男生女生交替坐,說是用彼此之間的興趣和吸引來督促男生女生做出最好的表現來,說是派女生督促男生多用心──事實上,這種安排往往強化青少年的緊張和不自在,而且因座位而形成的配對之說,也使得學生心存顧忌,坐立不安,因而影響學習,老師對不同性別主體的差別期望更使得學生心生不平。

不管老師如何安排座位都可能產生各種效應,因為我們生活的空間中老早就流動著各式各樣的性別偏見和性別吸力(及推拒力)。因此要改善這種情形,最好的方式就是試著從改變課桌椅的排置著手。例如將所有桌椅圍成馬蹄型,教師自己也坐在學生當中,既可以增進親切感,大家的目光也可以互相交流,沖淡性別分野。課業盡量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時讓學生以數人為一組(有時同性一組,有時兩性交錯),將桌子圍成小圓圈,以更進一步促進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訓練每個人的表達能力,教師則游走觀察每一組的狀況,從旁參與意見。最重要的是,學生應該可以依照意願選擇排座位的方式,而且不時變動性別分布的圖形,讓大家感覺有自主權又坐得舒適,當然就能提高上課氣氛。這樣的空間設計使教師不再是教室的重心,不再需要時時掌控全局,而是由學生自行發展出制衡調整的力量。平權的理念於是實現在最具體的空間安排中。

或許有些教師在剛開始這種安排時會覺得混亂、不習慣,心態上似乎難以調適,同學也可能有同感──就像剛剛開始民主政治,剛剛開始地下電台的叩應節目一樣。此時大家才逐漸意識到過去威權制度的包袱何其大;權威位置的人是何其習慣掌控局勢,以致於泯滅個別性和自主性;受管的人是何等的惰性,總想躲在安穩的窩中,拒絕新的挑戰和結識。原來,看似平靜的秩序是以壓抑師生的個人特質所換來的,是以強制要求和硬性分派達成的。為求整齊劃一,師要有師相、生要有生相,這些「相」的制定,抹煞了人性,同時「相」也意味著原本並非如此,是強作出來的。因此,要讓教室成為人性化的學習場所,首先就要拉近師生間的權力差距,鬆動性別因素帶來的差別待遇。

校園活動與性別

學生耗時最多的教室當然該改進其空間意義和運作,但是平常被我們認為最不起眼的地方也有其空間塑造的意義,例如從廁所就可以看出與身體相關的議題總是被我們忽略。先進國家都以經營觀光地點的態度來經營廁所;反觀國內,大家對廁所髒亂不堪的景象竟都習以為常了。在學校裡做掃除工作時,往往將重心放在教室的整潔上,卻忽略了廁所也該如教室般舒適,而當我們輕忽經營這個空間時,女性的生活特別受到妨礙。

讓我們面對一個事實:男女生如廁方式不同,脫下衣物的程度不同,所需的時間也因而有極大差異(女生平均八十秒以上,男生平均四十五秒),況且女生有生理週期,使用廁所的頻率和時間更多。但是,無論是哪間學校,哪個公共場所,男生廁所的便斗及間數加起來,都遠遠超過女廁所的間數,因此女廁所門口往往大排長龍,使得女生耗費寶貴的人生。下課時間又只有十分鐘,許多女生都只好選擇在學校的時候少喝水,以減少上廁所的需要,也因此對女生的身體健康不利。再說,廁所隔間內的空間不足,又很少有掛鉤供常常大包小包在手的女生使用,十分不便。況且因為女生廁所間數少,每間廁所的使用率相對提高,所以不易維持清潔,反而容易損壞,更使女生視為畏途。如果廁所的設計不良,容易被人偷窺,就更為女生增添壓力。

從整體規劃來講,由於我們文化對身體排泄功能的輕蔑和忌諱,更由於廁所空間設計和安排的不理想,廁所往往座落在最遠離人煙的角落,照明、通風都不良,更加降低學生使用的意願,長期下來,對男生女生的身體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更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使得每次上廁所都是一次精神煎熬,也使得女生更加無法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身體,反而使身體成為她們人生的負擔。

除了每日的排泄功能之外,在開放校園空間中的活動也應該消除長久以來的性別歧視。上體育課或是進行其它體能性的活動時,應該以學生個別的體能狀況為考量標準,而非以性別為規範。若是照傳統規定男生跑三百公尺、女生跑兩百公尺,男生搬桌椅、女生掃地,則體能較差的男學生比較容易因為這種一陳不變的安排而受到同儕壓力,體能較佳的女學生也因為活動的侷限性而不易完全發揮潛力。為了改進這種安排,學校不僅需要調整體能體力的分配,也需要把體育活動多樣化:除了在擁擠的操場上爭場地打籃球躲避球等陽剛性、女性比較無發展機會的活動外,應該還有許多其他的選擇。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各式休閒、健身場所都越來越多,教師也可以帶著學生進行多樣的校外教學,保齡球館、迷你高爾夫球場、撞球室、電動玩具間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唯一的阻礙只是老師和行政人員們的封閉心態而已。

從早期的郊遊踏青、登山健行、及近來的親子師生同遊,新的多樣校園活動都是值得鼓勵的。最好還能多引進增設沒有特殊性別色彩的運動,同時也鼓勵學生參與原本被視為異性專屬的活動。每個人的興趣和發展愈多樣,就愈能減弱性別的限制和歧視。校園中許多設施、用品的設計最好都能顧及不同的個人需求,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感受個體之間的差異本來就很大,性別不過是許多差異中的一種罷了。

避免過度強調性別差異,不要求僵化的性別角色扮演,重視每一個人的獨特性,放棄無意義的刻板印象和價值標準,才能打造性別平權的校園。而具體打造具備性別平權意識的校園空間,才能落實並深化平權意識和實踐。

引用本文請保留網頁原始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