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性的當代道德絕對主義:《宗教右派》序

(這是我2010年為香港Dirty Press與香港基督徒會共同出版羅永生、龔立人編的《宗教右派》一書寫的序文,頁ix-xii)

「宗教右派」的圖片搜尋結果

1997年或許是香港終止殖民體制、使得寄生其上的宗教優勢階級被迫改換生存策略的重要歷史時刻。對台灣而言,那一年則隨著民進黨台北市長陳水扁向執政之路邁進而促發了一場綿延十餘年、涵蓋所有性別與性議題、至今未休的妓權爭戰。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因著底層台北公娼被廢而起的爭戰,和香港宗教優勢階級(也就是本書中所謂的「宗教右派」)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有著極為顯著的相似性,甚至相關性。在台灣這場爭戰中,駕馭主流道德正當性、積極推動立法掃黃廢娼、持續緊縮社會言論與資訊空間的一方,正是某些基督教、天主教團體和人士以及她們後來不時動員加入戰線的家長組織,而她們在家庭、婚姻、性別、性、青少年等等新興議題上所站的立場也和本書所聚焦的香港右派不謀而合。

不論在台灣或香港,這個從宗教出身面對社會的勢力此刻在操作的語言和議題上都撇開了傳統的信仰訴求,褪去了宗教或聖經典故,越來越靈活的運用起人權、法律、諮商、病理、道德等等深具正當性的強勢語言,積極向世俗大眾喊話。在西方宗教傳統薄弱的台灣,這些積極介入世俗世界的宗教團體頗具用心的採用了溫情愛物的名稱和定位,以台灣人民熟悉而接受的社福團體角色涉入各種議題。(媒體也從不稱呼它們為宗教團體,而是婦女團體、兒少團體、社福團體,多少避開了因為太過出頭而可能刺激到以佛教為大宗的台灣社會氛圍。)在西方宗教伴隨殖民體系充分滲透社會建制的香港,宗教右派則早已擁有在社福、教育、醫療系統中的堅實地位,因此得以採取更為強勢多樣的操作策略,不時以教會團體或專業團體或市民團體的身分向大眾發聲,主導議題論述。

令人矚目的是,作為當代道德絕對主義最高調的發言者,宗教右派的慾望很明顯地聚焦於「忌性」、「否性」、「禁性」。兩地的宗教右派所選擇發聲介入的議題幾乎全都環繞著社會急速變化中鬆動的人際關係,例如家庭、婚姻、性別角色、親子、身體慾望等等。然而歸根究底,卻是「性」勾動了也凝聚了它們最尖銳敏感的神經和思考,使得當代的性領域中不斷浮現的新現象、新主體、新情感、新呈現,都變成引發無限焦慮不安的觸媒。從這個角度來看,對宗教右派而言,基督教信仰或許只是一個載體,一個包裝呈現的方式;因為真正動員她們的,其實是她們相信並且堅決擁抱的某些性道德價值。是因為自身原來就有強烈的性道德價值立場,所以在眾多教徒中也只有這些積極者才利用宗教組織和社會行動去實現忌性、否性、禁性。

換句話說,不是因為聖經有忌性的經文,這些教徒才被動地遵守教條來付諸忌性、否性、禁性的社會行動;而是先對性有了強烈的罪惡羞恥不安,才會受到特定以操作罪惡感、羞恥感為信仰動力的教會組織的社會行動所吸引,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必須用最積極的行為和態度來確保證明這個道德立場的無誤無虞,也確保自身道德狀態的無瑕完好。當然,一旦宗教組織的忌性社會行動使領導者嚐到權力的滋味,得到世俗的利益,就像所有的法利賽人一樣,這些忌性、否性、禁性的行動也就有了新的、更強的外在回報與動力。最深的內在動力──性──引導著他們走上這條道路,而且「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人入教」(馬太福音23:15)。

這個強烈的道德根源使得宗教右派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往往有著特定的目的性。它們所謂的「維護家庭」完全沒有去批判拉垮家庭結構的(例如)當代資本主義彈性生產模式,反而主要對抗同性戀婚姻和伴侶關係的法制化。它們所謂的「維護生命」也沒有針對那些(例如)廣泛危害生命的工作和勞動形態,反而只想阻止女性在情慾和生殖的事情上自我作主。它們堅持嚴厲的「淫審」更是一竿子打翻船的把所有的性資訊圖像都打成了淫穢罪惡。它們所謂的「保護兒童」於是昂然地掃除一切性資訊、性呈現、性知識、性接觸,以此名義將整個社會嬰幼兒化。就連它們所使用的許多正向語言都包藏了執意的扭曲:所謂「關懷」同性戀,就是要幫助改正同性戀;所謂「尊重」同性戀,就是尊重同性戀尋求改變成為異性戀;所謂支持主體「選擇」,就是支持同性戀者選擇轉向異性戀。很明顯的,在立場上和語言上,宗教右派對「性」議題表現出無比的迷戀和固著;在策略和進路上,則朝野通吃的善用立法、媒體、及各種社會資源,動員常識和成見來築起保守道德的情感壕溝。在家庭持續多元化,性別、情慾都趨向民主的全球趨勢下,這些號稱維護家庭的組織正在頑固地對抗「情慾自由流動」與「親密關係民主化」的浪潮。

今日,保守的性道德一方面被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內在動力所弱化逼退,另方面卻又寄生於現代化與文明化所產生的矛盾與焦慮中,在這樣的情勢下,台港兩地同時出現高舉道德絕對主義的西方宗教保守團體以其論述佔據主導位置,而且積極滲透其影響力至廣大的文化領域,更與政權當局形成複雜的合作治理關係──這個顯著的現象饒富深意,迫切需要在本土的脈絡中仔細分析其形成與操作。台灣的宗教右派主要操弄的是台灣民主化進程中震盪脆弱的統治政權與激烈爭戰的文化重組,至今還只有少數知識分子對其加以嚴肅縝密的結構分析;相較之下,本書則展現香港知識份子並未止於簡化式的批判和譴責,作者們很嚴肅地、慎重地針對被稱為「香港宗教右派」的興起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香港本地特有的政經結構溯源,對宗教右派在殖民體系與西方信仰中逐步茁壯的前世,與佔盡階級優勢且充斥政治慾望的今生,都提出了詳盡的歷史社會政治分析,不但揭露其呼應全球保守勢力的擴張野心,也指出某些香港宗教群體與本地先後建制勾結合謀的悠長歷史。

本書寬廣的視野和洞見將幫助我們認清香港宗教右派盤根錯節的社會崁入,理解要如何追蹤其慾望與野心的去向,抵抗其忌性、否性、禁性的社會行動,從而根本地介入香港社會的變化轉形。

(2010-8-18於台灣中壢)

轉載本文請保留網頁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