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神學  
  國家  
  社會生活 / 媒體 / 流行  
  性別的文化政治  
  校園與教育  
  文學理論與批評(書評)  
  女性解放  
  同性戀解放  
  青少年解放  
  婚姻革命/ 生殖自主  
  情愛革命  
  性侵害  
  當代性工作  
  跨性別  
  網路言論自由  
 
 
同性戀解放


《美麗少年》智慧財遭剽竊
1998年12月17日公聽會發言稿

何春蕤

座談會發言稿1998.12.17

今天公聽會的主題除了和智慧財產權相關之外,其實最主要的是和弱勢的、被性污名纏身的主體相關。

由於這個社會對和性相關的事情都以特別污名的方式看待,因此像性工作者、同性戀、強暴受害者、第三性公關、變性者等等主體在面對媒體時,都常常感到曝光的威脅。而當被污名的主體鼓起勇氣提出有關報導方式的要求或抗議時,她們常聽到的回應是:「我們來關心你們的議題就已經很好了,你們還限制這個,限制那個的!」或者說:「我們是很坦然的面對你們的,是你們自己的心理放不開。」

說話媒體人可能不覺得,像這樣的話其實恰恰施展了污名和歧視。話裡面說的是:「我們」和「你們」不一樣;「我們」是施恩的一方,「你們」是受恩的一方,權力和位置都截然不同;「我們」沒問題,是「你們」有問題。

這些說法也顯示,其中的力道不是來自無冕王掌握媒體時表露的霸氣和傲氣,而更主要的是他們毫不收斂的異性戀霸氣和傲氣,是她們代表「性主流」對「性邊緣」所說出的冷言冷語。而這些聽來似乎寬厚的話語,其實和那些偷窺的鏡頭和尖酸的筆鋒,有著相同的效果,它們都想再次提醒這些弱勢主體,污名是必然的,是逃不掉的。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今天的公聽會決不能止於智慧財產權的討論,而必須檢視異性戀社會文化對性異議份子形象的扭曲和人權的踐踏。

也正是在面對這種異性戀歧視時,陳俊志的《美麗少年》記錄片有了它最深刻的意義。因為它的呈現首度描繪了一個抗拒異性戀傷痕的少年同志文化,在這個片子中,我們開始觸摸到一個可能的遠景,一個真正尊重多元差異的生存方式,而我們的未來,正建基在這些自在自得的新世代少年同志身上。

因此,為了積極削減異性戀霸權的影響,我們嚴正的要求新聞、文化、及教育單位支援這個影片的流通,我們要求這部影片列入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的必看材料,在各級學校播放;我們更要求教育及輔導單位停止對青少年同志的惡意「關注和輔導」,我們要求新聞單位停止對跨性別主體(如反串者、同性戀、第三性公關、變性者)進行窺視和孤立,我們要求執法單位停止對跨性別主體所從事的各種表演活動以及服務工作的惡意阻撓。

畢竟,《美麗少年》事件不能只是一個智慧財產權的事件,它更是我們推動性別多元平等的契機。  

轉載本網頁時請保留本版權註記

 

 
  ∥回性/別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