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艋舺麥當勞

盧嘉琦

George Ritzer書裡面寫的麥當勞金色傳奇被人們所稱頌著,在台灣多半的人也都信賴著麥當勞,好像不管男女老幼,一個人或一群人,麥當勞總是最好的去處。位於艋舺龍山寺旁,廣州街與西園路交叉路口的麥當勞同樣吸引著顧客群,不過這次純粹吸引著50歲以上的老人們。

一. 動機

我本身也是一個麥當勞的經常消費者,在讀Ritzer的書與嘗試很多不同區域麥當勞的同時,印證了不少麥當勞提供給時下人們的進食空間、娛樂空間、讀書空間、交友空間、甚至崇拜空間、美學空間。不過在同時,我卻也想起那家從我國小到高一距離最近的麥當勞,每次坐公車265路就會經過,和爸媽去逛夜市的時候也會經過,可是就是怎麼樣都不會進去坐著聊天的麥當勞。一家感覺上像是被年輕人、家庭主婦、上班族放棄的麥當勞,像是被Golden Arch傳奇所放棄的一個角落。 

二. 觀察 

1. 主要使用者外貌整齊

這家店的主角不是麥當勞叔叔,而是一群老人,不分時段,都是一群老人。年齡普遍分布在50歲到70歲之間,性別男性為多,男女比例大約6:1,他們的打扮看似榮民,多半戴著帽子,不論季節幾乎都會穿著非西裝外套,打扮並不邋遢,很多都穿西裝褲加上皮鞋。小的時候記得他們看起來都像是國民黨,成天想要反攻大陸的,最近再回去觀察,發現在穿著上有政黨融合的傾向,外套帽子上藍的、綠的、紅的,印著青天白日的和台灣的都有。身上有種味道,像是香壇,又像是古龍水的味道,四肢健全(至少外表上看起來是),不過行動緩慢。

2.主要使用者的行為-只消費店裡的空間

二樓中間有個長花櫃將空間一分為二,另外在底部廁所旁設有兒童遊樂區,不過主要顧客當然很少使用。靠落地窗的多半是面對面的四人桌,坐在那裡的老人即使面對面仍鮮少交談,他們大多盯著窗外的馬路看著,看誰就要從龍山寺那邊過馬路來加入他們。或者是提著一大串彩券地坐著,不過他們沒有慾望賣給你(至少在麥當勞二樓,在龍山寺我想他們就活躍多了)。這樣的景象通常讓外面經過抬頭看的路人以為這家店被按了停格Pause,大家都靜止了。不過,二樓的另一區塊倒不是也這麼安靜的,在非靠窗的位置上也會坐很多老人,而他們通常高談政治,不過不像在交換意見,比較像在各唱各的,總之他們都拉大了嗓門在說話,不過不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說話的口音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閩南語佔少數,多半是所謂的外省腔,至於是四川還是湖南什麼的,就不太分得清。

除了坐在椅子上,他們當然還使用麥當勞的廁所。至於麥當勞推出新套餐,或是新口味的貝果,甚至現在三樣五十元促銷等等的活動,對他們而言好像並不重要。在桌上幾乎沒有餐盤,更別說吃剩下的垃圾,不過他們會點咖啡。或許他們唯一會關心的是哪一天麥當勞的咖啡不能續杯,那可能就有點討厭了。

通常走出麥當勞的消費者去向百百種,然而這裡的老人多半出了大門就過馬路,到對面的龍山寺去。不變的是他們還是坐在寺裡的地上門檻邊,坐久了再回麥當勞。他們到龍山寺去,不過也不拜拜。 

3.小族群外帶消費者

龍山寺是個重要的轉車處,不論是公車或是捷運。於是在下班下課時間,店內便會湧入較大的人潮,這些消費者多半為國中生,高中生較少,另外還有接小孩下課的家長。他們多半外帶,國中生外帶在公車上吃或回家邊走邊吃(我以前就是這樣),家長外帶給小孩在車上吃才不會吵。根據訪問,他們不想在店內進食的原因是沒時間,還有二樓實在有太多奇怪的老人了。

另外,約莫八點之後華西街夜市便熱鬧了起來,來往的人潮依然不太會選擇在麥當勞內進食,他們通常外帶,在不然就乾脆吃有鄉土味的艋舺美食小吃。不論如何,艋舺麥當勞消費者鮮少情侶,據路邊受訪情侶表示,他們認為華西街不是年輕人喜歡去的夜市,就算真的來了也是為了小吃,小吃吃飽了,麥當勞就沒吸引力了。真要找地方坐的話,再搭個公車或捷運就可以到西門町,那裡隨便一家店都會比滿是老人的艋舺麥當勞好。

4.艋舺龍山寺麥當勞本身還是個麥當勞

這家門市即使兩旁都是佛具店,對面是龍山寺,不過他們並不因此就特別供應素食。此門市仍然有很大的新活動宣傳,也有麥當勞叔叔生日宴會的海報,快樂兒童餐、活力早餐等等頗受大眾好評的活動依然存在。他們當然也放流行音樂而非佛門音樂。在硬體上,點餐櫃檯有五個,不過在同一時段大約只有兩個櫃檯可以點餐,櫃檯的工讀生多半時間在掃地拖地(此門市分區將櫃檯與環境維持合併),所以要點餐又比較不幸運的話可能要喊一下。此門市連一樓的點餐櫃共有三層樓,一樓大門一推開左邊便是樓梯上樓,通常三樓都在清潔中,據拖地工讀生表示原因是,第一,這家店沒有這麼多客源,第二,要這家店的主要消費人覺得多走一層樓有點太折騰人。

5.誠徵工讀生-歡迎家庭主婦

此門市誠徵家庭主婦工讀。此現象與Ritzer書上寫的不符,並非像書上所說的要求年輕的員工在工作上表現朝氣與活力的一面。工讀生表示對此政策原因不清楚,可能是輔導婦女就業,然而他卻知道很少有家庭主婦應徵,並且外帶趕時間的消費者大多不喜歡被家庭主婦服務:「你不要看媽媽好像都很會煮飯很精明,其實他們做起這個,不管收錢開發票還是什麼的都很慢。」工讀生說。 

三. 實際經驗

在此門市我點過麥香雞餐、麥香魚餐、麥香堡餐等等…堡類吃起來的感覺跟其他的門市差不多,不會有不新鮮的感覺(也分不太出來,也許大家都不新鮮哩),薯條也是一樣。不過可樂喝過幾次沒氣的,可能放太久。我向工讀生反映,他們也很快的改進,請我點別的飲料,還多送我一杯輕鬆杯。坐到二樓去,感覺其他不吃東西的老人們都盯著你看,即使帶耳機仍感不太自在,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附近學校這麼多,卻沒什麼學生願意去那邊唸書的原因。 

四. 心得 

艋舺地區的流浪漢以及許多非勞動人口的問題一直都存在。古蹟觀光上也沒有做很好的規劃,即使有關單位不停地修建附近的道路或公園,但在整體上一直都沒有辦法讓龍山寺周邊的商圈繁榮起來。之前的三水市場遷移後也沒有做好安置的工作。艋舺地區或許是發展太早,住宅與商業的型態都早已成型並且複雜。麥當勞在約莫十年前選擇艋舺開店,並沒有如書上所說的帶動附近區域繁榮,反而是被漸漸地被同化了。 

五. 問題 

我試著訪問此門市的經理兩次,不過兩次工讀生都告訴我經理不在,去哪裡了也不曉得。約莫23歲的男工讀生說他覺得工作很輕鬆,不過有時候會有點無聊。對此現象他覺得很正常,因為這裡本來就都是老人。我則覺得相當困惑,不知該把這個現象定位在哪裡。是麥當勞受當地環境影響,造成消費者生態轉型嗎?那麼麥當勞存在在艋舺的目的又是什麼?我只知道這樣子的現象已經存在好幾年了。艋舺百年來的興衰,麥當勞似乎來不及參與,只跟上了最後沒落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