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不酷了 美式文化象徵面臨危機

2003.03.04 聯合報  編譯朱邦賢/三日電

 
二十六歲的伊布拉希姆經常在麥當勞吃東西,但他不想讓朋友知道。

伊布拉希姆說:「我十幾歲時,在麥當勞吃東西,朋友還很能接受。如今在這裡吃東西,變得很沒文化,沒氣質,更是一點都不酷。到麥當勞吃東西,根本就沒什麼值得炫耀的,這是真話。」他說:「如果你想耍帥,就吃壽司。就算吃印度食物也比較風光,吃麥當勞就如同啃白麵包。」

一如通用汽車公司曾經是道路的象徵,對一些美國人而言,麥當勞也一度是飲食文化的象徵。如今麥當勞卻必須為認同危機而奮鬥。儘管麥當勞目前仍是美國最多人光顧的速食店,每天有兩千多萬人吃麥當勞,可是許多調查結果也顯示,麥當勞的速食市場佔有率一天不如一天。

根據Technomic市場研究公司所做的調查,從一九九七年至今,麥當勞的市場佔有率已跌掉百分之三有餘,如今市佔率約為百分之十五點二。賽百味(Subway)已取代麥當勞,成為美國最大的速食連鎖店。

在漢堡連鎖店之間,麥當勞的午餐大戰已敗在「溫蒂」(Wendy)手下。原來深受歡迎的「快樂餐」銷售量也下滑,原因之一是,麥當勞儘管和迪士尼公司簽有十年合約,但自從「玩具總動員2」之後,麥當勞卻一直未能利用任何賣座名片的玩具大賺其錢。另一方面,從前只要和麥當勞沾得上邊的產品就必然大發利市,如今許多分店業者卻都叫苦連天,不是嫌利潤不夠高,就是新的烹飪系統太過昂貴,與管理當局關係十分緊張。

更讓麥當勞受創的是,如今已到了肥胖也可以興訟的時代,麥當勞的食物被認為有違市場走向。去年有一家雜誌進行調查,發現在漢堡連鎖店的食物品質中,麥當勞的食物排名第十五,遠不如漢堡王等。

標準普爾的飯店分析師米爾頓說:「拜成長和清潔與服務觀念之賜,一直到一九九○年代中期,麥當勞的市場佔有率一直相當可觀。如今麥當勞逐漸走下坡。競爭對手錶現亮麗,麥當勞未能保持優勢。麥當勞並不是一落千丈,只是慢慢衰退。」

麥當勞的形象問題也開始發生影響。去年十二月,在華爾街和投資人的壓力下,麥當勞執行長葛林伯格表示,他年底即將下臺。今年一月,二十八歲的康塔魯波取代了他的職位。麥當勞還宣佈,計畫關閉六百家店,並且不再在三個國家營業。今年一月,麥當勞出現第一次季虧損。這還是麥當勞有史以來第一回。

麥當勞的困擾讓它處境尷尬。因為長久以來麥當勞一直是美式優質生活的代表。

一九五五年成立麥當勞連鎖店的柯洛克是效率專家。在他指導下,麥當勞簡直是標準化的奇跡:員工清一色穿制服,生產線的食物和熟悉的裝潢,餐廳提供顧客期待的服務,賣出的招牌食物,如「大麥克」,在喬治亞州鄉間賣出的和在紐約市大都會賣出的,嚐起來同樣可口。

食品歷史學家芭芭拉.哈伯說:「這是食品顧客化,衛生化的開始。奇妙的是,這些食品永遠是那麼一致化。這真的稱得上奇跡。從前的食品時好時壞,水準不一,速食店真正提供了顧客服務。」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