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時髦 請吃麥當勞

【 1993年3月3日   景鍵    星島日報 第卅四版

「我請你吃麥當勞。」

在北京,這是一句如同談「經商」談「下海」一樣很時髦的話。

大約是在一年多以前,在北京很熱鬧也很有歷史的王府井大街,突然出現了一位來自太平洋彼岸的「麥當勞叔叔」,北京人的生活又多了一種文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東西, 諸如的士高、 搖滾樂、 聖誕節還有漢堡包。 有學者曾著書立說, 說中國文化對異己文化有強大的同化功能,域外文化進來,經中國文化一嚼,便有了中國味。自然,美國的漢堡包經中國人一吃,便吃出了種種之風景,這是美國人萬萬吃不出來的。

據考證,麥當勞是在全世界擁有六千七百多間分店的聞名於世的快餐店。北京麥當勞分店,是麥當勞在中國大陸開的第一家。由於它地處黃金地段又經營有方,很快便在北京名聲大噪。

進出麥當勞的北京人, 絕大多數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來,據一位食客說:「是來感受這裏的陳設和氣氛,感受這兒的淡泊和洋派。「這幾年來,外商來北京開辦的合資、獨資帶星級的飯店多了起來,然而,往往由於它的堂皇,對大多數受薪階層來說,只能敬而遠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叫做:那是為西裝領帶和高跟鞋裝飾的天下。而進入麥當勞,北京人卻可以像逛東安市場、百貨大樓,那樣無拘無束。在北京人看來,麥當勞容納懷揣著脹鼓鼓的鱷魚皮製的錢包的「大款」,也容納只有幾張皺巴巴紙幣的市民。「這裡的環境很好,服務也不錯。」 「花錢不多,還能洋派一回。」「到這裏來,不是為了吃飽肚子,而是來享受一次美國式的服務。」「在這樣的環境裏喝一杯咖啡,也是一件很輕鬆很愉快的事。」看得出,北京人很快就接受了「麥當勞」的平易近人。

北京可遊玩的地方很多,頤和園、故宮、天壇……自從有了麥當勞,北京人又多了一個「觀光的景點」。來了親朋好友,請來麥當勞「撮」一頓,不僅盡了地主之意,又在解決了肚子的需求的同時,接受了一種來自太平洋彼岸的文明。「我請你吃麥當勞」,在北京人看來,是一件「很體面」的事情。

據店裏人介紹,來麥當勞的顧客,大多是兩人一對,三、五成群或攜一家老少,他們中有「渴望自由」的中學生,假期了,同學都想聚一聚,而在家總得看家長審視的眼光,說話也不方便;有想找一個好一點的環境聊聊天的「青年男女」;也有「吃中餐膩味了,換一個口味」的一家子,據說還有一企業老闆免費為職員提供麥當勞快餐,其目的是讓其職員吃出點思路出來」。來到這裏的北京人,大多不慌不忙,喝的吃的買上滿滿一桌,顯得很有閑情逸緻。人們似乎對這種「不用筷子不用碗」的「吃法」很新鮮,來來往往忙著擦桌擦地,冬天卻身穿格條短袖衫的麥當勞職員更增添了麥當勞的氣氛,難怪去過麥當勞的人回去總要說:「你看別人麥當勞那服務」。麥當勞用它獨特的管理和它好的服務,營造出了一個「麥當勞氛圍」,給每一個來過這裏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人也在這種氛圍下的慢吞細嚼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東西。

進出麥當勞的人中,不時也會有「老外」,他們大都吃得「簡單」,一份漢堡包,一杯飲料,門邊一靠或站在一旁,吃得很認真,快快吃完走人,他們才是真正的來吃快餐者。

麥當勞雖開業時間不長,但「麥當勞會做生意」卻是北京人深有感觸的,身穿麥當勞制服的職工,手拿蒼蠅拍到王府井大街消滅蒼蠅,這個流動的廣告不得不讓北京人佩服,一張身穿小花棉襖,手拿小風車的招貼畫,使人們想起兒時的歌謠,也使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感到一種溫馨,麥當勞在北京老百姓中樹立了一個溫暖的形象。

前些時候以一張「自己人」報引起的「麥當勞風波」目前已基本平息,據說工人鬥爭的結果是「每小時增加一角錢人民幣」。儘管員工對此「調資」幅度多有微詞,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留下來繼續幹,有人表示:「在沒找到更好的工作前,不會放棄這份差事。」更多的員工則認為,雖說待遇不是想像的那麼好,但「在麥當勞工作能學到東西」。一位女士說:「有在麥當勞工作的這段經歷很重要。看來,他們是把麥當勞當作了「練人」的地方。

今天的北京人,很時興過西方人的節日,每當這時,也是麥當勞推銷、展示自己的好機會,在今年西方傳統的情人節歡樂日子,麥當勞便在其店內外惹眼位置貼出「麥當勞與您共度浪漫情人節」的招貼,並在售票店對顧客公開許諾特以三十九元的價格使每對情侶得到「朦朧樂曲中的一支紅玫瑰」及享用兩個「新地」兩個芝士漢堡包、兩杯可樂、兩包薯條和一個蘋果批。據說,每天來賣票的人很多。

然而,花八元五角買一個「巨無霸」,對於月薪只有一百多元的大多數北京人來說,「麥當勞不是吃飯的地方」,他們只有「偶爾為之」,一個初次來麥當勞的人說:「我是慕名而來,這裏的環境,服務的確不錯,但我是不敢常來的,一頓至少十幾塊,還吃不飽。不過,如果我家裏來了客人,我可能會陪著他們來,因為這裏對中國人來說,還是件很新鮮的事。」

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錢袋鼓了許多,但離美國人的消費還差得很遠,絕大多數的人還不敢奢望過「拿中國的工資,吃美國的飯」的生活,中國人進麥當勞,於其說是去吃漢堡包,不如說是去「看」漢堡包,是去「吃一種文化」。

麥當勞已成為一種環球的經濟文化現象。這種美國快餐文化也代表一種美國的生活方式。進入了北京王府井大街之後,使北京人的生活多了一種新文明,但卻使老外的快餐文化變成了北京人不慌不忙的閒情逸緻。

它進入臺灣之後,亦全盤臺灣化,在店內進行的,則是臺灣社會中最「慢」的一些活動,閱讀、做功課、聊天、沉思及初期的求偶活動。北京作者景鍵、臺灣作者何春蕤都不約而同地指出海峽兩岸的麥當勞在文化移植過程中均被本地的某些文化與社會需求所同化。

 回上一頁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