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商店 正要改變北京人生活

 2005.06.20  中國時報  於慧堅



兩個月不見,這次回到北京駐點採訪,固定下榻的酒店公寓對面多了一家7-ELEVEn便利商店。在臺北或甚至上海,多一家便利店沒啥好大驚小怪,但因北京極為少見,成為一件特別需要一提的事件。

首都的子民,生活在天子的視線裡,天安門內的變化比起上海、廣州等其他大城市顯得緩慢許多。三年多年記者曾派駐上海,當時日系便利店羅森(Lawson)、臺資的喜士多等在街頭巷尾早已到處可見,北京人卻還連二十四小時商店是什麼概念,都難以想像。

上海超商林立 京城裡看不到

那時候,北京的好友南、靖兩人前往上海探視,對記者附近的便利店讚不絕口。二十來歲的南、靖自大學畢業兩、三年,一個玩重金屬樂團、一個在電視臺當製作,兩人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也自認為是北京的前衛青年。

可他們卻對羅森店裡用紙杯裝著吃的「關東煮」驚為天人。飽啖一頓上海菜晚餐後,南、靖兩人還能把一大杯的黑輪、魚丸、白菜捲全掃進肚子裡,並直呼好吃。更誇張的是,兩人隔日要搭機回北京之前,為了關東煮,還一早再跑了一趟羅森。 盼到了去年四月,羅森沒有跨過長江,但第一家7-ELEVEn終於在北京東邊的東直門內大街開了起來。儘管礙於大陸法令的規定,7-ELEVEn正式的稱呼是「柒─拾壹」,但可沒影響舊雨新知對它的支援。開幕當日,慕名而來的北京市民擠的水洩不通,不少人還特地開車來一探究竟;日本女友真樹吆喝了一群年輕的日本太太們集體光顧,她說這樣可聊解鄉愁。

相較於老式的雜貨店,便利商店寬敞明亮,從牙膏、衛生紙,到醬油、清潔劑,各種日用品不一而足。它的存在,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還真實記錄城市跳動的軌跡,上演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現代浮生記」。十幾年前在倫敦留學,臺灣學生聚在一起聊家鄉,便利商店竟也成為大家對臺北的共同記憶。

飲食習慣變了 乾淨最吸引人

而現在,住處對面這家7-ELEVEn也開始呈現著北京人生活的每一天。早上,退休的老伯穿著汗衫、拖著脫鞋去買份六毛錢人民幣的「參考訊息」配豆漿、包子。中午大批附近上班的白領族,排隊在店裡熟食櫃前等著買「盒餐」(便當),不少人在店內一排靠窗的高腳長桌前,站著就吃起來。

公寓櫃臺的大男孩雷夫說,他值夜班時會去買提神飲料或香菸;薇薇安愛的則是零食,她喜歡買金槍魚(鮪魚)三明治,偶爾也試試八塊錢的盒餐:「口味一般,但很乾淨」。

雖然日本的伊藤洋華堂是北京7-11的最主要股東,「關東煮」不叫「關東」,而是改成了很彆扭的「好燉」。連口味也一起「在地化」,各種魚漿做成的魚餅、魚丸外,白筍、海帶、香腸和雞蛋,都一起浸煮在高湯裡。

除了附近的書報攤老闆,居民對於便利店的存在似乎一下子就習慣起來。越來越多的人,走向7- ELEVEn一目瞭然的報架和雜誌櫃,路旁老舊的書報攤相形失色。本來以為老闆心情一定很落寞,沒想到他竟不好意思地承認,自己也不時溜到便利店裡去吹免費的冷氣、順便還會買枝「冰棍」來消暑。

伊藤洋華堂之外,臺灣的統一、康師傅,也正摩拳擦掌,伺機準備投入北京的便利商店戰場。也許再過幾年,到北京的遊客,在參觀完故宮所陳列的歷代文物遺跡、想像古人的食衣住行情景後,就可以在街頭的任何一家便利商店裡,感受現代北京市井小民的真實生活。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