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評方念萱、劉駿州論文<網路媒介與性言說:臺灣BBS站連線性版的言說分析>

1997年5月17日比較文學會

 

這篇論文想要展示的是臺灣BBS站連線性版的性言說如何再現了性別的社會建構,也就是想指出:性版其實是性別版,或者更具體的說,性版就是男性版。這個分析所用的方法學其實是早期批判理論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最常用的,也就是按著某個單一的軸線(例如階級、性別、族群等等)來分析社會文字,以便展現霸權意識形態的無所不在和全面籠罩,而個別文字中所有的呈現也因而都被化約為霸權的自我建構過程。女性主義在揭露父權的意識形態操作時也採用了這個有力的分析方式,以顯示從媒體廣告、流行歌、中小學課本、外交官考試制度等都清楚的在服務父權,維繫性別歧視。從這個化約論的角度來看,性領域的過度壓抑特別使得它在網路的匿名保障之下得以最「真確誠實」的再現社會現實。

有一種被視為頗為激進的立場在面對新興媒介(如網路)時會認為,社會成員可以藉著匿名性的眾多認同身份,從邊地發聲,顯現非主流的心聲。而這篇論文的立場則是強調,網路性版上的性言談其實還是複製了網路之外世界的性別邏輯和權力關係,而且由於它的真誠確實,反而更真誠確實的呈現了父權思考。

在這裡,對「什麼才是真實(the real)」的焦慮使得論文落入一個either-or的選擇題:網路要不是是自由的烏托邦新天新地,就是父權複製自己的場域。

在理論的層次上,這篇論文也想說:文字的互涉性/互文性在理論上或許有無限的延展性,但是文字並不是存在無阻力的真空中,因此應該會被特定社會情境所制約,社會中意識形態的縱橫角逐必然會在文字中形成互涉。換句話說,網路性版必然反映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的爭戰。在這個節骨眼上,這篇論文也引述了巴赫汀的論述分析模式,認為論述銘刻了社會中各種力量的爭霸戰。

可是這篇論文和巴赫汀的理論很不同的地方在於:巴赫汀的分析非常看重那個爭戰場域中各種力量的衝突、折射、抗拒、轉化,但是在這篇論文對性版言說的分析中,我們卻只看得到男性的性言說如何霸佔性版,如何成為性版上唯一的聲音和發言位置,如何對上版的女性表現強大的侵略性。在這裡沒有什麼爭戰,有的只是單向的橫行;有霸權,而無抗拒;互文性只不過是性版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全然唱和,性版本身則僅僅是男性觀點的獨唱。

問題是:我們從何斷言匿名性只能是霸權意識形態展現真面貌的點火器呢?是什麼力量使得第六頁上所說網路的可接近性高、容量大、守門程度低、互動性高、主動性高、參與程度高、個人性強等等特性都只有支撐霸權的效用?如果照作者們所說,匿名性真的那麼有利於霸權的繼續運作,那麼又如何解釋伴隨匿名性而來的普遍焦慮,以及眼下對匿名性所展開的批評譴責和檢查監控呢?——除非,除非匿名性「同時」也帶著它承諾的自在自由,帶著它蘊含的可能脫軌和極端不穩。連父權都看到了網路的不穩定,女性主義怎麼能不趁勢利用呢?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人人都說上了網路,再面貌平庸害羞的女生也可以變成第一號美女,而且可以和所有的男生調情,勾動無數幻想。同樣的,妳想想:一個平日不敢追女生,畏畏縮縮木訥呆滯,在身體情慾上沒有什麼成就感的男生,上了網路卻是大談他經驗如何豐富,能力如何強大,器官如何持久,侵略性如何可怕;而要是網路的分析者竟然嚴肅正經的依著這種網路性言說來推論它「忠實反映」了現實世界中的男性強權,這不是很諷刺嗎?

而且,如果我們越過再現的模式,從「論述生產現實」的角度來說,這篇論文中斬釘截鐵的男性霸權圖像難道不是在進一步確認鞏固也就是「實體化」(reify)男性霸權嗎?它斬釘截鐵的兩性情慾模式區隔(男性關注動作,女性關注感受),面對那些在版上越界出軌、不合刻板印象的情慾和性別主體時,將置她們於何處?

如果說作者們想要做的是顯示論文前半部所提出的各種言說「理論分析」只是希望和空想,後半部的「具體分析」才是網路中的現實殘酷世界,我們仍然須要問:這樣一個斬釘截鐵的現實分析,其背後包含了什麼樣的對於「現實」的假設?建立在什麼樣的「理論-現實」區分上?這樣一個理論模式的架構要在「現實」中操作出什麼具體結果呢?

論文後半部的具體分析也有很多問題,比方說,最明顯的就是分類的問題。像這篇論文所使用的主題區分方式(知識/假知識、身體/器官、性幻想/情慾、角色/關係),不但沒有任何自我反思式的分析(為什麼是這四類而不是別的分類方式?),也恐怕不是什麼太有趣的分類方式——我們還可以想像以性言說中透露的發言位置、所援引的發言權威、所表現的情緒(焦慮、恐懼、誇大、挑釁…)等等來區分,它們都可能會呈現出另外一些有趣的面向。

另外,因為時間有限,我在這裡只提一兩個令我不安的部分:16頁個案分析的那一段文字說「西方男性情色文學的典型文類是以第一人稱敘述,而以匿名書信體例行之的故事鋪陳」,作者們因此斷言「電腦中介傳播的線上書信往來、匿名通話、以及人際親身溝通的文類特質使性版的言說在先天上就與西方男性情色文學互文。」我們姑且不論這種簡化的特質區分是否站得住腳,可是那個「先天上」實在引人注目。我們能夠由形式就推知其意識形態立場嗎?如果說因為第一人稱和匿名書信的形式就使得一個書寫「先天上」和西方男性情色文學互文,那麼是不是說版上女生匿名寫給自己的那種充滿情慾告白的日記,或者她們匿名寫給母親或摯友的懺悔詞等等都「先天上」和西方男性情色文學互文?

另外,21頁批評網路性版的性幻想儘是男性的,因為它們「沒有性伴侶的對話,沒有平等互動的過程,沒有非暴力的愉悅和信任」。顯然作者們對女性主體及其情慾口味有其特定的假設;更正確的說,作者們是假設了(某些)女人的某些情慾面貌才是正確的、真實的而已。我倒建議或許作者們可以讀讀像Nancy Friday<女人的祕密花園>之類的書籍,以便對女性的性幻想的多樣性質和狂野面貌多有一些認識。

其實,這篇論文最大的弱點大概也就是在化約中只見性別,而且是非常簡單的性別二分,也因此對性版言談的動力學、對性版言談所提供的各式操作機會都沒有能夠提出超越主流薄弱的性言談的眼界,也因而略過了性版上的權力折衝和介入的可能。

論文最後,作者們認為網路的救贖要來自另外一些版面的設立。例如,應該把性版當成網路上「一種」聲音的來源,而當女性主義站的性版以「另一種」聲音發出時,才有了異質空間出現。

這個說法的問題是:有哪一個版是統一的一個聲音呢?要是有那種版面,恐怕也早就被網友們撇棄了。因此,作者們對現有性版的單薄聲調不滿,是因為真的沒有聽見性版上各種差異的聲音?還是作者們拒絕聽性版上另外那些更不順耳、更不合常規的聲音?或者作者們把各種玩笑戲謔挑戰顛覆調情勾引的聲音,都聽成了一個單一的、男性宰制的聲音?還有,當女性主義站的性版以「另一種聲音」發音後,作者們想要的異質空間中會不會繼續容許別的、其他的、更誇張的、更邊緣的聲音發聲?這些聲音會不會因為其新的、越出常規的面貌而被迅速的化約為性別的表現?這樣的聲音能不能被容許分享各式各樣的版面空間?這恐怕是這篇論文要面對的。

最貼切BBS質感的,恐怕是自己上網去玩、去參與、去扮演各種身份,去感受一下那個版上流動四竄的各種慾望、焦慮、矛盾、和敵意,去面對它對現有常識的挑戰和運用——但是不必侷限於由性別軸線的簡單二分來觀察,而是在這些聲音的呈現交戰中發覺各種再也壓抑不了的主體和力量。

轉載本網頁時請保留本版權註記

性/別研究室 國際邊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