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活動記事
《性別校園》的寫作考與啟發

涂懿美

編按:

由桃園縣政府教育局主辦,縣立文昌國中承辦,並且由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撰寫小組合力完成之《性別校園》已正式出版。該書也發放到桃園縣境內各中小學教師手中,提供教師面對校園性別議題時的參考跟思索空間。

《性別校園》的出版並非要「解決青少年問題」,而是以與眾不同的性別思考,反映以青少年為本位的人本教育理念。在內容編排方面,「脈絡篇」提供了有關性別和性的文化歷史背景思考,「理念篇」直指現行教育不同面向中的性別盲點,「實務篇」則以具體現象為軸來闡釋性別教育可能帶來的教育革命。為了提供更多具體支援,在「附錄篇」中推薦了一些易讀易懂的性別相關書籍,也列出民間婦女團體、青少年主要輔導機構、青少年保健門診的資訊。相信這些資訊對老師個人的生活而言都會有用。

本次通訊特別邀請了撰寫小組中的成員,訴說寫作過程的種種思考跟啟發。因為《性別校園》的出版只是一個刺激大家思考的引子,需要更多人投注心力、繼續耕耘,開創更有眼界的性別教育理念。



《性別校園》的漂亮封面



身為「性別校園」撰寫小組的一員,很希望能把當時小組的努力,以及本書出產的理念感想與大家分享,正好藉著《性/別通訊》的一角,寫一寫個人的心路歷程。


說真的,當本書的大綱擬好時,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惶恐的--興奮的是我們正在經營一個分享多元觀唸的管道,惶恐的是以我習慣的學院派書寫模式,不知是否會造成閱讀上的困難,因而使人望之卻步。


在撰寫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持續著起初的熱情,以不斷的討論和修正的方式,試圖以更清晰易讀的筆調書寫。更希望所提出的視角,所討論的內容能切合中小學教學的實際需要;所以,小組成員每週聚會一次,以集體的討論激盪出更豐富的內容,事實上在何老師做最後的集中修訂前,每份稿件都至少由原作者修改過不下三次。


我想說的是,我們寫這本書的態度是嚴謹而誠懇的,這個態度不僅出於我們對站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迫切需要的理解,更因為我們深切知道只有透過中小學教育,性觀唸的啟蒙、性態度的改造、性別和身份認同的問題等才能真正的往下紮根。正因為有這個認識,所以我們不打高空、不掉書袋,針對曾經發生的或大家廣泛討論的議題出發,試圖從另外的角度切入,使得目前滯留在一言堂的性/別觀念和態度,可以有對話的空間和更切合實際的想像。


或許有人會質疑,撰寫小組的成員都是研究生,哪裡知道中小學老師的需要和她/他們可能發生的問題呢?或許更尖銳的問題會是:學生哪裡懂得老師的困境?

這個問題是很有趣的,實際上也反應了目前教育體制下一些固著的想像,這些想像限制了成人和青少年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更自在的交流和互動。其實對這個問題我很難正面回答,雖然我在插班大學前曾任教國小四年,出身自科班的師範體系,以我的身份該算是個「有經驗」的學生。可是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對性/別議題與教育的連結如果有較深刻的體悟,實際上來自所內師生間的互動是多向交流的,談慾說性是公開而自在的,是這樣的氛圍重新塑造了「自在的我」這個主體。我必須很遺憾的說,這些我在師範體系中沒有被教導過,我的四年教書生涯中沒有領悟過,而愚鈍如我更無法憑一己之力,跳脫既有視界和格局。只是模糊的覺得人生有好多限制,身為老師的我必須負起框限學生如馴脫韁野馬的責任。


對我而言,這個責任是痛苦的。萬世師表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知道,卻無法做到。我更知道,有很多老師跟我一樣面臨這樣的困境:該怎麼面對現在的青少年?該怎麼面對很難啟齒,卻又不斷在學生之中發生的,有關性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可在本書中找到觀唸的啟發,以及實務上的建議和參考。


最後我必須承認,雖然撰寫小組已經竭盡所能的想呈現出最完整的資料、最有效的方法、提供更多角度的思索,我們相信這本書只是一塊有心拋出去的磚,在它原有的補墟罅陋功能外,更期待能引出圓滿光潤的玉來。

 
[性/別教育通訊首頁性/別研究室首頁出版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