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蛀書蟲

談性、彈性~大家一齊來談性

小豬

在教育部一聲令下,性教育正式進駐國中小學。帶給教學現場老師的難題則是教什麼、怎麼教、拿什麼教。

順應著這樣的形勢,市面上出現了不少由性教育專家所寫的、所推薦的性教育書籍。不過,大多都是以醫學角度、健康、正確等概念出發,而使用的語句也多半生澀難懂,難得出現的圖解更多半是人體剖面圖、組織器官圖,彷彿說得太白、談得太明、畫得太清楚,就會引起小朋友的遐想衝動,帶來什麼令人後悔一生的恐怖後果。不過幸好這一本從外文翻譯來的《大家一齊來談性:親子溝通的性教育》可以稍稍丟開這種焦慮,展示另一種談性的空間,讓露毛的人體、淺白趣味的精卵冒險奇遇漫畫,帶給青少年一些正面、輕鬆看待性的態度及方式。

書的開場是由兩位主角──大鳥與小蜜蜂──討論有關閱讀科學性書籍的對話開始,本書在這個角度上,其實也就將「性」劃入科學性的範圍。這種做法是時下普遍的一種看待「性」的方式,把「性」導入科學、知識的領域中;換言之,讓性可能帶來的煽情與引人遐思,被科學的理性、冷靜、控制所取代。

不過,書中的趣味插圖卻隨著不同的主題,發揮了其「小圖畫大啟示」的功能。好比在第二章〈我們的身體〉儀態萬千的人體介紹中,插圖反客為主的展示了黑白紅黃、胖胖瘦瘦、高高矮矮,甚至柱枴杖、坐輪椅的各類裸體,而下垂的乳房、露毛的第三點,在讀者眼前的畫面中都不再有尷尬、羞於面對的情緒,反倒顯示每一個身體都有各自的姿態與特點,也都有各自的自信與自在。這種展示,不僅給了我們重新面對身體的創意,更打破了標準化身體的迷思(例如媒體不斷強力放送的俊男美女、標準三圍、身高、體重等),因為這種身體標準化的緊箍咒,正是成長中的青少年不知如何自處,甚至會以惡意攻擊、嘲諷他人的壓力來源之一。

談到女性性器官時,除了有類似健康教育的女性性器官圖解外,本書更用圖畫顯示女性如何看到自己的器官(女生們可以像做瑜珈一般,盡力彎腰,用鏡子伸到屁股底下,以便看到自己的性器官)。而男性的性器官在書中也用圖解顯示有或沒有割包皮的外觀差異。本書甚至用實際上可見的物品來做比方,以說明性器官不同組織的大小、形狀、功能(例如像草莓大小的卵巢,如酪梨大小的子宮,功能像吸管的輸卵管,以及如同電話機外觀的副睪丸)。

這種描繪方式其實非常有意思。教科書裡使用淺白易懂的、隨處可見的物品來讓青少年認識事物,是個很有效果的教學方式。不過,值得我們反省的是,當青少年運用常見的物品來理解性或性器官時(例如用「過山洞」來比擬做愛,以牙膏、牛奶來比擬精液),卻會遭到嚴厲的斥責。成人認為這些將性與日常物品、用語關連起來的說法是「隨便、骯髒、可恥、噁心、難以忍受的」。而這種把日常用語拿來模擬性器官、性行為的說法,在本書裡卻似乎因著書本的權威性,而得到了寬容的對待。可是仍然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我們平常會難以忍受透過日常用品、用語來理解「性」;但卻在本書中,看到核桃般的睪丸、吸管般的輸卵管、義大利通心麵般的輸精管時,「突然變得」比較能忍受,比較不那麼排斥?是因為這是一本外國書嗎?

當然全書最有趣的是漫畫部份。親切趣味的精、卵造型,以及它們擬人化的表現,讓大腦的指令成為與卵巢、睪丸所收到的電話通知,讓卵子與精子的成熟多加添了營養補充、游泳訓練等卡通畫面,甚至在精卵相遇的場景裡也打破一般傳統,不以精子為主動來發現卵子,而是以卵子的召喚來引導精子入甕。這些描述都為呆板的性教育注入一劑清涼的醒腦劑。

書中有關懷孕的介紹不只是體內精卵結合,更包含了身體間的親密接觸,而本書除了以文字敘述做愛之外,更呈現了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的姿勢,讓做愛成為可見的畫面。其實本來嘛!青少年在電影、電視或是錄影帶中,早就看過不知多少做愛場面,而姿勢的多樣、對象的多元,就更是屢見不鮮了。反倒是大人們如果還只是一味以為要讓青少年不出事的方法,就是不去說、不去談甚至裝不懂,只怕到頭來,這種假正經才會讓青少年即便想要求助,也無法開口、難以求助,而要獨自承擔一切問題。

至於在近來因著媒體報導而引發對同性戀、性騷擾、未婚懷孕等議題的焦慮與爭議,在本書中我們也看到一些介紹。好比在書中一開始談〈什麼是性〉時,就提到了同性戀、異性戀,書中甚至引用了歷史的說法,將同性戀的出現關聯到古希臘時代,指出古希臘的文學其實是歌頌男人間的愛情,並認為這種愛情會為軍隊帶來力量。至於現今慣用指稱女女相愛的「蕾絲邊」(Lesbian),則在本書中被追溯到希臘女詩人莎弗在萊斯博斯島上的故事。這些歷史、文化方面的探索,比起早期單單從基因生理來鑑定、分辨同性戀、異性戀的說法,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這些歷史的、文化的說法不再把同性戀看成某種病的癥狀,或是某些不完全、不正常、怪異的人,而把他們當成選擇不同生活方式的個體,甚至指出有些人不但喜歡男生,也喜歡女生,而這種情感選擇則稱之為「Bi」(Biosexual),也就是雙性戀。

書中強調,上述這些狀況都只是個別情感選擇的不同,至於其他的生活部份,這些個體則與多數人差不多,讀書、工作、遊樂玩耍、談情說愛,甚至生養子女。而這種將性傾向看作個人生活選擇,並將生養子女納入他們的人生過程裡的看法,在臺灣的制度面以及公眾論述裡都還無法面對。不過也正是書中這種說法,才可以讓青少年在面對人生起步的階段,就不必擔心自己是不是怪胎,會不會遭親人朋友排擠。正如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何必限制太多呢?

在決定要不要發生性行為上,書中正面的肯定了有沒有性行為應該由自己決定,但認為隨著性交而來的懷孕則需要預作準備。若是選擇避孕,書中對避孕器材的介紹,從男用、女用保險套到各類避孕藥劑及植入器(手臂植入器、子宮植入器)都有蠻詳盡的介紹與清楚的使用圖說;至於懷孕後想選擇人工流產,書中也有專章介紹,除了關於各國法律的說明,以及對最新藥劑RU486的介紹外,書裡也提到接受人工流產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對於先進國家在人工流產上的爭議,書中也略微帶過,本地的老師們或許可以就這個問題,聽聽同學們的意見,做個小活動,讓書裡的內容不僅止於閱讀,而也能刺激思考。

若是選擇懷孕生產,書中也細說了懷孕、生產的各個過程,並將生產過程以漫畫畫出,以圖解說明孩子從陰道出生的經過。在這一點上,老師也可以對同學們做點補充,因為在臺灣,自然生產與剖腹生產在許多因素的作用下產生有趣的消長關係。例如,臺灣社會對於出生時辰以及對於生產疼痛的考量,使得剖腹率已大幅提升,或許這可說是醫療進步,但也有不同的聲音指出剖腹對母體的影響(可以請同學們回家訪問媽媽有關生產的故事,然後來學校說說自己的感想),或是指出為著剖腹而施打麻醉劑時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此外,書裡對於青少年懷孕生子需要面對的養育責任與壓力也有說明。例如有了孩子就必須在和朋友玩樂與照顧孩子之間做選擇,並且為了養育的開支就必須多打工賺錢,甚至輟學工作等等。因此書裡還是建議等到各方面成熟之後,再來考慮懷孕生子的事。這種說法也正是時下一般開明人士所採取的態度。

可是,反過來想想,青少年懷孕與就學讀書的計畫,為什麼會衝突呢?當然你可以說懷了孕,行動不便,體力不夠,如何能夠好好唸書?但我說,學校難道以為每一位同學都是身強體健,四肢發達的嗎?我們周圍也是有需要他人協助的行動不便學生啊!難道他們就不能唸書嗎?只要我們肯支援這些懷孕的學生,把生養當成大家的事情,懷孕絕對可以和讀書並存──看看我們周圍那些做媽媽的女博士教授們就知道了。

其實這些關於懷孕或避孕的說法,在日常生活中都還有更多複雜的因素影響。好比青少年在嘗試性行為的過程中,幾乎根本無法和任何已經有性經驗的成人交換經驗,因為臺灣當下社會觀念在面對青少年的性行為時還是採取逃避、怕麻煩或是難以啟齒的心態,以致無路可走的青少年只有被迫選擇廁所產子、路邊棄嬰。但就算是家長協助處理的未婚懷孕事件也多半採取低調的態度,休學、輟學,甚至將孩子送到外地待產或墮胎。這些動作都使得懷孕的青少年無法繼續學業,而懷孕也成為對探索「性行為」的懲罰。

從這個角度來看,書中看似肯定自由選擇懷孕與否,卻忽略了文化、社會因素的阻隔(例如父母因為禁止青少年性行為而採取懲罰的孤立──將孩子逐出家門、斷絕經濟來源等等,或是因為懷孕生子而使得年輕小夫妻必須徹底放棄學業、前途等等)。這些社會措施對青少年的影響既深且遠,師長父母必須重新審視社會壓力給孩子們帶來的傷害,並在這關鍵時刻與孩子站在一起,而非採取社會上普遍的惡意說法,把孩子逼向角落。

除了一般熟知的生育方式之外,書中也專章介紹了生兒育女的其他途徑,例如領養以及近年來因人工生育科技的突破而發展出的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方法。當然這些高科技與生育的結合或許在科技角度上是突破,但也有許多衛道人士發出憂慮甚至恫嚇的聲音;不過書中以「殊途同歸」做為標題,也就表明其態度是樂觀其成,願意正常的生育和人工生殖都成為人們的選擇。這種開放的觀念不僅提供人們輕鬆應變的態度,也使得家庭的組成不再只有單一的想像,反倒能更多元的接受家庭的各種樣貌。

在書中已有諸多的開放多元觀唸作為前導,本來很期待這本《大家一齊來談性》會提到如何應對近年來困擾家庭、學校、社會的性騷擾議題,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書中還是隻教了「如何說不」的方法,甚至仍然複製了強欺弱的傳統可憐被害故事腳本。當然我們可以說孩子年紀還小,不會分辨,所以最簡單的方式是教他們說「不」。可是我們要問的是,這種長期訓練的結果,會不會養成孩子們杯弓蛇影、風聲鶴唳的心態?在普遍強化性的各種惡形惡狀之下,孩子會不會很難分辨什麼是善意的性表達,而只是一律「不」到底呢?

實際上性活動的複雜程度,正如人與人之間複雜的交往互動一般,很難說誰是壞人、誰是好人。當然在主體感覺不舒服時要為自己爭取或反抗,但是,這種騷擾/被騷擾的二分說法就能解除所有的傷害嗎?抑或這種說法是繼續為被害劃上一筆又一筆的傷痕呢?

總之,在本書的示範下,我們看到輕鬆、自在與創意,可以為談性的方式帶來更大的空間,因此我們也開始期待這些空間能使得成人與青少年的互動更有彈性,而非只是對立的反叛與控制。畢竟,成人與青少年更需要互相合作,讓成人老了、青少年大了、下一代青少年出現了的時候,不需要再重複曾有的傷害與痛苦。

 

 
[性/別教育通訊首頁性/別研究室首頁出版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