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文化:一種源自於台灣的自由獨創精神

◎吳瓊枝(註1)

何謂「台客」?怎樣叫做「很台」呢?

「台客」一詞算是近年既時髦又流行的用語之一,然而當你問到,究竟怎樣叫做台客,或者「很台」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大家的回答總是很肯定卻也很模糊。 每一個人對台客或者台妹(女的台客)的說法都不盡相同,唯一統一的說詞就是:「台客」就是指很沒有氣質、很「聳」的人,而「很台」就是很俗、很「聳」的意 思。不過當你進一步再問,那怎樣叫做「很沒有氣質、很聳」時,大家的說詞又開始分歧了。

根據一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文章《台客論》以及錢櫃雜誌於民國91年11月和星報於民國92年2月17日的報導,台客和台妹的主要特徵,可以被歸納如下:

髮色髮型 金 橘髮/挑
中長髮/木村拓哉頭
電棒燙/山本頭(中年台客為主)
金髮離子燙(台妹)
服裝配件
廟 會版台客
夜市牌花襯衫/黑襯衫黑(皮)褲/白襯衫(以繡有山宅一生等字樣為最佳代表)
水洗絲打摺褲
夾腳、藍色拖鞋/白 布鞋、帆布鞋(沒穿襪子,將後跟採平)/方頭皮鞋(白襪配黑鞋)
 
嘻哈版台客
仿名牌的滑板衣、滑板 褲(露出彩色內褲的垮褲)、滑板鞋(有些會以黑皮鞋搭配板褲)
手指、脖子必戴銀質飾品(如骷髏戒、十字架)
台妹
緊 身 T-shirt 小可愛/超短裙/紗裙
厚底高跟鞋
誇張的首飾/彩色鯊魚夾/五顏六色指甲油/超復古塑膠墨鏡
裝有來電發光天線 的小海豚手機
交通工具 改裝機車(名流 150/迪爵/金贏家/Going 100/IOG/Dio)
在前方置物箱裝有揚聲器
最愛貼「最愛是你」「限乘辣妹」「抓不到」「無限」的貼紙於機車側後方
機車的擋 泥板喜歡用林慧萍/周慧敏
休閒活動 流連網咖(以玩 online game 天堂為最多)/撞球場
喜歡打小鋼珠與電子遊樂場(如撲克牌、麻將等)
喜愛港式舞曲(以黎明、陳慧琳、鄭秀文的電音舞曲為主)
其 他特徵 吃檳榔
隨地吐痰
慣性抽煙
喜歡「虧」妹妹
習慣以髒話為語助詞
台灣國語的腔調
上網 喜愛用注音文(台妹為主)

以上所列台客/台妹的特徵並不代表所有人對於台客/台妹的看法或說法,不過大多數人都同意,上述說法多多少少抓到一般人對於台客觀感的精髓。

仿不到精髓為之「台」

綜合《台客論》、錢櫃雜誌、以及星報對於台客的報導,可以歸納出台客被冠上俗、「聳」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仿的不真。二、所謂沒有水準的舉止行為。台客 廣被非台客歧視或批評的,就是「假」香港古惑仔、「假」日本風、「假」嘻哈風等。

大多數人認為台客是盲目跟隨流行的,而且是以一種「很蹩腳」的方式進行流行文化的倣傚,而非台客最受不了台客的地方,就在於台客對於自己「很蹩腳」 的風格深以為傲。以錢櫃雜誌報導所舉的例子來說,所謂「很蹩腳」的倣傚,就是有一類型的台客會模仿日本黑社會兄弟黑襯衫黑西裝的穿著打扮,不同的是台客版 的日本黑道會在一身黑衣黑褲下外加一雙白色布鞋(錢櫃e04, 44)。這樣帶著獨有的台式混搭風,在非台客眼裡就是沒有品味的表徵,再加上台客本身對這樣的台式混搭風引以為傲,因此更遭受非台客族群的輕視。

除了沒品味的批評外,台客另一項遭受嚴重批判的,就是「很膚淺,沒有深度」的倣傚。再以錢櫃雜誌報導為例,喜愛嘻哈風的台客,因為多為經濟基礎尚不 穩定的年輕族群,所以買不起昂貴的名牌板衣、板褲、板鞋,因此會以便宜的盜版商品取代原本價格昂貴的名牌商品(39),而且嘻哈台客以為只要穿上類嘻哈 裝,唸著滿是髒字的饒舌歌,就是正港嘻哈了(42),這樣只有表面的倣傚也遭受非台客族的強烈批評。《台客論》歸納上述台客遭受批評,在於台客「似懂非 懂」和「自以為是」的膚淺倣傚,台客並非真正瞭解嘻哈文化,或者任何一種流行文化的真正內涵,僅是透過外在的倣傚,忽略每一個流行文化的內在精神與意義, 因此才遭受抨擊與批評,而這也是台客文化要被反對與消除的主要原因(《台客論》)。針對這一部份的論述,本文在最後第三節會有更進一步的探討與說明,以下 將先就歷史脈絡探討台客第二個遭受非台客批評的原因。

反台客是菁英文化壓迫通俗文化的表徵

台客第二個遭受抨擊的原因在於其被非台客所認定的「沒有水準、沒有格調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就被非台客稱為俗或「聳」。舉例來說,非台客大多認為口 嚼檳榔、出口成「髒」是沒水準的行為,而上述膚淺的盜版行為也算是沒有格調的行為之一。這樣帶有菁英文化色彩的說法很自然引來台客的不滿,而這也是一般台 客或擁台客族群用來反駁非台客族群的主要論點。以名為Try的個人新聞台上所發表的文章《台客哀歌》為例,其台長hawick主要的論述就是非台客以一種 菁英階級的姿態貶低擁護台灣大眾文化的人為台客以顯現自己的高格調、高品味,但事實上,和那些不看鄉土劇、只愛好萊塢片、一身高級行頭、永遠只出入高級餐 廳的非台客比較起來,不會說英文、滿口台灣國語,卻腳踏實地認真過日子的台客,反而比非台客來的令人敬佩,畢竟今日台灣的基礎建設,若沒有這群「草地人」 的貢獻,單靠菁英份子也無法撐起這一片天(hawick)。以上的論述也被延伸到台灣的族群政治上。

網路上一篇由「西 區老二」所發表的文章除了延續上述對非台客菁英文化的批判,強調說人俗者其實才是真正俗氣之人,因為只有眼裡心裡都俗的人看到的人事物才都俗氣, 而那些以菁英生活自傲且歧視台客族群的非台客才是真正俗氣、真正該被批判的一群。「西區老二」的文章也提到,當人們以「很台」這個詞來替代「很俗」時其實 是一種族群政治開倒車的行為。「西區老二」在文中提到,「台客」二字其實早在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出現過,指的是眷村少年用來指稱本籍幫派 人士用。當我們用「很台」來貶低台客,其實語中所指的已不單只是上述染金髮、有著台灣國語腔調、穿著拖鞋的人,其中還包含所有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西區老二」)。事實上,「西區老二」這樣的論述有其歷史的背景因素所在,以下我們就先來談談「台客」一詞在台灣的發展過程與語意的變化。

「台客」一詞的初出現與再現

根據星報於民國92年2月17日的報導,「台客」一詞最早出現於日本人邱澤烏川的台灣匪誌一書,文中描述:「台客…性情怠惰,筋骨勞動嫌厭,射幸賭 博喜好,肉性早熟淫逸…」(黃志豪等),經過撰文者的實際查證,此訊純屬誤抄,秋澤次郎(註2)(秋澤烏川)著作中並無提及「台客」二字,星報文中所引之 文字確實為秋澤次郎用來形容當時台灣人的形貌與習性,但文中確實無「台客」二字的出現。(註3)

根據許多網友在《請問台客一詞的起源》一篇文章中的經驗分享,「台客」與「土台客」一詞最早出現於民國五0年代,主要是當時「外省掛」(註4)也就 是外省幫派用來稱呼本省的幫派份子的用語。對於這樣的說法,有些網友提出不同意見,部分網友解釋,「台客」並不止於本、外省幫派之間,也存在於五0年代的 日常生活中,是相對於「外籬仔」(本省人稱外省人的用語)。另有網友聲稱「台客」一詞在當時為中性用語,僅有在加上「土」字時才有貶抑之意。(大亞東決戰 機)(註5)。再者,網友「台衛兵」也於同篇文章中提出,「台客」中的「台」字指的是閩南人,而「客」字指的則是客家人,且「台衛兵」提出「台客」一詞的 在當時的盛行,與國民黨政府大力推行說「國語」有關,帶有嚴重閩南語腔的本省人,因此而更加被歧視。而「台客」於後的消失,主要是因為進入「後小蔣」時 期,經濟起飛,國民教育的普及,國語逐漸的盛行,本省與外省人在語言上的分野逐漸消失,「台客」一詞也因此沒落(大亞東決戰機)。根據上面「台」、「客」 分別指閩南人以及客家人的說法,已有網友回應,基本上在當時外省人是分不清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分別的(大亞東決戰機),但這部分的論述,撰文者無法證實,在 此提出這個說法主要是為了澄清八0年代後「台客」再度出現時被指射的意義。

就撰文者現有的資料中,並無法考證從五0年代到八0年代間,台客消失的可能原因(註6),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七0年代末期和八0年代初期,「台 客」一詞所意指的並非如同部分人所誤解是在近年流行中刻意被創造來貶低福佬人以及客家人,也許台客於九0年代後的盛行確實可能遭受不同利益團體的操作,但 在七0年代末,「台客」一詞再度出現的最初,台客事實上是泛指所有生活在台灣的居民。根據七0年代末的報紙報導,「台客」一詞多為「台灣旅客」的簡稱(註 7)。而「台客」一詞逐漸帶有貶抑之意主要來自八0年代出國旅遊的台灣民眾,因生活習慣不同於外國,因此經常遭受外國人的批評而開始(註8),而這樣的批 評也多是針對所有台灣居民,只是因為「台客」二字剛好符合台灣兩大族群福佬人與客家人的簡稱,因此不論是因為誤用或轉代,「台客」二字確實是八0年代後期 才逐漸被某部分的人認定是意指福佬與客家兩族群而言。有了對「台客」一詞歷史演進的初步瞭解,我們可以接下來談「台客」二字在現在所涉及的族群政治問題。

從歷史層面來看「台客」所代表的族群政治壓迫

上述「西區老二」所提到「很台」貶低的不只是騎著小dio,穿黑衣褲搭白布鞋、說著一口台灣國語的台客,同時也是只所有全台灣的人民(西區老二)。 這樣對「台客」裡「台」字的說法,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謝志偉在其文章《好台》中有更深入的解析。在謝教授的文中也提及:「『台客』或『土台客』這兩個概念 是一九四九年後在台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彼此之間用來稱呼那些在他們心目中滿口台灣國語或穿著很土的台灣人所用的詞語(謝志偉)。」謝教授認為「台客」或 「好台」在過去的社會背景下有其出現的理由與原因,但在經過解嚴與民主化的過程以後,台灣的四大族群(福佬、客家、原住民、以及新住民/外省人)概念已 定,顯示我們已從虛擬的「大中國」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中建立台灣的國家意識,既然目前居住在台灣的居民已認同台灣為四大族群共有的台灣,以「好台」二 字來表示輕視與不屑,貶低的何止是被認定為台客的人,同時也暗批了所有住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謝教授感嘆,中國國民黨在過去已透過嚴密的「愚民教育」和軍 警管控,成功分化福、客、原三大族群,讓「高等中原文化」與「次等台灣文化」的奴主關係被確立,今日的台灣仍透過媒體讓這樣的奴主關係不斷再複製。「好 台」顯示的並非只是台灣某部分人的所謂的低格調,而是居住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無法擺脫「永遠次等」的奴役性(謝志偉)!

只是一種台灣生活的表現:從「濁水溪公社」看「台客文化」

上述謝志偉教授對台客文化背後所隱含巨大的種族政治壓迫的深刻解析,確實提供了身在台灣土地的所有族群更多省思,然而,台客文化所代表的,除了沈重 的歷史與族群包袱,其實還有著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一群人,為了從過去沈重包袱中尋找一條出路的反動痕跡。謝教授沒有注意到,有一群人默默地在以最真實的 方式呈現一個真實存在於台灣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是在追求所謂的「本土化」,而是在忠實呈現一部份台灣人的生活,以他們的方式為某部分的台灣發聲,那是「台 客的復仇」—濁水溪公社的台客宣言!

濁水溪公社(LTK)成立於民國79年,84年開始以一種「很聳的台客秀場、SM,結合音樂(有hardcore、techno、punk)、幻燈 片和人體劇場形式,演出一碼爆笑噁心的台灣城市命運涵涉揭露行動劇,其中的從病床拉出香腸的開[腸]剖肚、鞭打、暴露男體、男人強姦男體模型…最後燃燒人 體模型、病床、小喇叭、鍵盤、吉他(陳雅雯, 15)」等的表演形式,開始風靡地下樂團的愛好者。民國88年,濁水溪公社發行第二張專輯「台客的復仇」,使「台客搖滾」與「台客精神」第一次在媒體上正 式發出怒吼。

根據濁水溪公社(LTK),於民國88年接受樂評人Jeph的訪談稿,小柯和左派(兩人皆為LTK的vocal 和吉他手)表示,當初會使用「台客搖滾」只是為了使濁水溪公社所走的那種源自於台灣、帶有濃濃的殖民國家色彩、卻又不完全或純然的直接移植的音樂找到一個 適合的名詞,兩人強調,如同「台客」二字不是LTK所創,「台客搖滾」這種音樂形式也不是LTK開始的,他們只是把在過去,如文夏那種聽起來很悲情,但仔 細深究歌詞內容有不是這麼一回事的奇怪仿日式歌曲法以及後來的高凌風、包偉銘等的怪怪曲風延續與發揚,小柯說道:「仔細去體會他們的歌曲,你會發現他們的 想法都有點「奇怪」,他們絕對是在這個環境醞釀出來的,你把他們的音樂放到世界上,可以發現他們的音樂都很有獨創性。」小柯再進一步解釋,「台客」對他們 來說並非純然只是音樂的東西,還是台灣人特有的一種行為方式,「台客」就是「我們的生活態度、行為、音樂、我們整個表演的方式」的一種描述(濁水溪公 社)。

仿的不像、不真,才是台客最真的原創!

從濁水溪公社的「台客搖滾精神」,我們所看到的不再只是被殖民帝國暴力式侵略、沒有原創性,只會拙劣「仿日」、「仿嘻哈」的弱勢民族,那一種所謂奇 怪的仿日或仿美其實就是一種台灣特有的自由原創性。在本文的第一段中提到,非台客對於台客俗和「聳」的觀感主要來自於台客的「仿的不真」。不論是在強烈抨 擊台客的《台客論》一文,還是在半嘲諷是鼓吹支持台客風就是支持本土、支持台灣的錢櫃雜誌報導,都是陷在一種「原創才是美、才是好」的迷思當中。

理查‧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在他的著作Performance: An Introduction一書中提到,在電子化的世界裡,所謂的法律條文也僅能從序號(電子檔產生的先後)來認定一份電子檔案的是否為原稿,但單從電子檔 本身(不就時間性來看),一份電子檔是難以分辨第一版或其複製版的。謝喜納的這個論述主要是為了打破「原創才是真、才是美」的迷思,既然我們無法分辨何者 是原創,何者是複製品,那麼就無所謂原創的好與複製的差這種意識型態的作用了(118)。

雖然謝喜納的這個論述是放在表演理論下的架構來談原創性的迷思,但我們可以將這個概念應用在非台客對台客因「仿」而且「仿的不真」才俗、才「聳」的 謬誤上。事實上,既使是整身的純正名牌的板衣板鞋板褲,我們也頂多能說這個人跟上一個潮流了,或者他很支持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因為他購買正牌商品),或 者也可以證明他是成功的資產家(或成功資家的後代,能花很多錢買名牌服飾,代表他或他家很有錢);但我們決不能因此就說他很原創,很真,一方面是他還是學 日本的、學美國的,再者,不論是美國或是日本,其創意也都受各不同文化的交互影響而來,有誰能真正宣告自己是全然原創的?

每一種原創其實都是另一種原創的複製,複製再複製,既然沒有一種東西是純然原創的,又怎能因台客的仿的不真而認為他沒有原創性而俗、而「聳」?事實 上,以濁水溪公社語言來說,那種「奇怪」的倣傚其實就是台客對於台灣生活的一種最真的呈現,因為它代表台灣某一部份人的真實生活方式,而那就是一種屬於台 灣的原創,只有在台灣這樣的歷史、這樣的環境、這樣族群才能產生的獨特創造!

台客文化不等同於本土化

濁水溪公社的台客宣言帶來的另一個啟發,就是跳脫一般台客或擁台客對支持台客文化就是支持本土文化的迷思。濁水溪公社在其訪談稿中一再強調,他們選 擇「台客搖滾」,只是因為他們的表演方式不是punk,也非Grunge,而是「台客搖滾」這種音樂類型。濁水溪公社並不排斥其他類型樂團的存在(雖然或 許他們並不支持,像一些擁護搖滾不死的團體),他們也說明,他們只是在表現一種台灣人的生活方式,一種確實由台灣這塊土地所欲孕育出的獨特音樂與文化(濁 水溪公社);但這是一種,並非全部,在這塊土地上還有其他音樂類型的樂團、擁護者,台客搖滾不是唯一,也非台灣音樂與生活的全部。

我們再回到第三段「西區老二」文章中批評「偽台客」自以為的清高,這樣看來,他在暗示他自己(台客)才是清高的一群,這樣其實不就用落入另一種的 「偽」當中(「西區老二」)。而這也是我在本段起頭所說從濁水溪公社的台客宣言中得到的啟發,事實上,不論是台客一族,或是非台一族,都是台灣這個社會環 境所孕育出來的僅屬於台灣的特有文化,不是「台」就聳或就是台灣的本土化,抑或「非台」就是自視高、就是崇洋媚外,「台」與「非台」都是台灣文化的一部 份。

台客文化的顛覆與強化:不會說台語的台客—「夾子」

近來人氣逐漸串升的「夾子」樂團也是標榜台客搖滾的超級俗媚樂團,有趣的是,「夾子」的主唱小應不但是來自外省家庭,更不會講台語。他在《不會說台 語》一曲中唱到「啊哈,不會說台語,啊哈,我不會說/溝通不良,為人恥笑;只會國語,像草包/啊哈,我真白自。」「離開台北,不懂台語,好像變啞巴,逢人 聊天說話捲舌,感覺就會怪怪的/不會說台語就是不會說台語,日子還要過下去……」。小應不同意「『不會講台語,就不愛台灣,就不是台灣人』那套奇怪的邏 輯…寫歌只不過就是由生活經驗出發,紀錄他行走社會,因為不會說台語衍生的小困擾和一些自嘲心情罷了。」總統大選時,小應不論去藍或綠的場子,都是以「我 是不會說台語的台客」來開場,他說:「就是台灣的生活經驗,台灣的文化土壤,長出這樣的我。…因為著迷『台客味』所以寫出俗艷的『轉吧,七彩霓虹燈』…也 是台灣經驗,讓他寫出『不會說台語』(梁玉芳)。

「夾子」以外省人的身份,唱著最「台味」的歌曲,顛覆了一般人對台客與非台客的觀感,當然也破除了台客文化等同於本土化(註9)的迷思,若小應是台 客的話,本土化所包含的就不會僅是會說台語的族群;若小應不是台客(因為他外省人的身份),那麼他一身標準台客的裝扮與被大家認可的「聳」味,又推翻了正 統台客認為的鄉土味與「聳」只屬於台客的說法,因為外省人也可以很鄉土味,也可以很「聳」,因此本土化也不會只是會說台語的福佬人族群,也會是很「聳」的 外省人的。再者,小應與「夾子」的台客宣言,也回應了我在只是一種台灣生活的表現:從「濁水溪公社」看「台客文化」一段中,對「台客」是只是一種台灣生活 的真實展現的論述。

背負歷史背景,不一定就是沈重,夾子與濁水溪台客文公社都證明了在沈重的歷史、社會包袱下,我們還可以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詮釋台灣文化。雖然台 客文化不代表全部台灣的文化內涵,但從台客文化,我們確實找到和發現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詮釋和看待我們在台灣的生活與文化,同時也教導我們以更寬廣的心,接 納不同形式的文化,不論是本土或外來的,只要是屬於台灣的生活的一部份,就有它值得被珍惜以及被尊重的地方!


註釋
1.「自由獨創精神」取自濁水溪公社於民國88年的訪談稿(濁水溪公社)。

2. 上述星報報導中所誤指之邱澤烏川。

3. 對於星報誤抄秋澤次郎著作臺灣匪誌的的查證工作,最先始於一篇刊載在台灣意識聯合論壇/資料庫/8.媒體論壇裡的討論文章《「台灣匪誌」與「台客」》中, 由網路化名為「大亞東決戰機」所發表。「大亞東決戰機」在文中提到,星報於民國92年2月17日所報導「台客」一詞最早出現於日人臺灣匪誌,經網友「藍 蟹」查證,抄自於民國91年11月份的錢櫃雜誌,又網友「電腦初學者」發現民國91年11月份的錢櫃雜誌的報導,抄自民國88年第五十期破報《1999土 台客復仇記:肛門叛客 濁水溪公社》一文,原文為:

「●「濁水溪公社內部控制規則第一條」最新修正版
洪惟諸先輩(註1)藍縷啟林所成之風雨名山之業, 眷顧並堅持台客(Taik 註2)音樂中之台灣主體性福利國道路;揚棄搖滾無政府叛客煙毒槍砲彈藥頹廢等涉外商業因素;推廣高屏漁業噪音以乘數分析吳郭魚進口短期衝擊效果,聯繫工業 貴金屬(expensive metal)、死硬爛芭、農村 (country)、一貫道靈魂 (soul)、中小企業、環境( ambience 註3)等內國事項,本於央行動態穩定政策及廉能政府態度提高服務品質,自我獎勵技術升級以維國家金融秩序及保障大眾權益。
註1:指文夏、方瑞娥、高凌風、劉文正、賀一航、陳一郎、揚帆等人。
註 2:「台客……性情怠惰,筋骨勞動嫌厭,射倖賭博喜好,肉性早熟淫逸…分類械鬥、錙銖利爭、猾慧逞蕩事……。」參見秋澤烏川《台灣匪誌》
註 3:彰化縣政府工水字第 109792 號函覆:「縣議會第 27 號決議:『暫緩拆除位於濁水溪河川公社之建築物及相關設施,以免居民財產遭受損失』乙案,依河川管理規則保護河防安之禁止事項,貴會所請實已不符規定。」

「大亞東決戰機」也將秋澤次郎的原文簡易如下(原日文):

「在這個秋天樹不落葉,冬天地不敷雪的環境下所成長的居民們,他們的嗜好極其單調且乏味,這由他們妙齡女子所穿的衣服都 偏好單純的色調可知一二。但是本島橫跨熱帶及亞熱帶,物產豐饒且植物生產容易,使得他們陷入一種習慣性的惰性,並促成他們生理上的早熟。曾在本島南部地方 看過農民除草,竟然是用左手撐著陽傘,右手拿著煙斗,左腳支撐著身體,一邊悠閒地用右腳踢踹雜草的動作,比起母國農民將斗笠縛在頸後,跪爬在近乎沸騰的稲 田上,將臉貼地貼到近乎被雜草刺到的作法比起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又他們性情怠惰,不喜歡勞動筋骨,酷愛僥倖賭博,且生理上的早熟使得他們流於淫逸,因 此猥褻罪所佔的比例要比其他犯罪高出許多,這可在司法統計資料上一窺一二。」(大亞東決戰機)(秋澤次郎24-25)

根據「大亞東決戰機」像彰化縣政府查證,上述註3里的「彰化縣政府工水字第 109792 號函覆」,並不存在(大亞東決戰機),也就是註2與註3中所述,皆為「濁水溪公社」所杜撰,而星報與錢櫃雜誌之文均屬誤抄。撰文者也跟隨網友「大亞東決戰 機」的足跡,證實上述由「大亞東決戰機」所提供的資料皆屬實,可供讀者作為日後研究之參考。以下文章將會對上述所引之「濁水溪公社」的文章,作更進一步的 探究,針對濁水溪公社杜撰註2註3的內容,也會有更進一步的闡述。

4. 在《請問台客一詞的起源》一篇文章中,網友forein提及,在林建隆的流氓教授一書中,「台客」是外省小孩用來稱呼本省小孩的用語,然而經撰文者查證, 書中並無「台客」二字的出現,僅有提及許多其他網友所述之外省幫派被稱為「外省掛」而已(26)。

5. 對於本段歷史,撰文者並沒有查到相關文獻資料,所以無法證實上述說法,但基於本段歷史是許多人共有的經驗,且社會風俗並非經過文字抑或媒體的紀錄與傳播才 存在,所以撰文者以整合大多數人的說法為據來作以下論述之輔助。由於本段歷史非本文主主要論述之依據,所以查證考核之事,則有待後來之研究人員來作進一步 的考證。

6. 若我們假設上述網友對於五0年代台客一詞的出現為真。

7. 舉例說明,民國79年3月31日聯合報其中一篇台客的相關報導,內容所指的台客及台灣旅客的簡寫(俞淵若)。

8. 這個現象可由聯合報於民國81年的報導《外國人啊!》找到端倪(丁士琦)。

9. 此處的本土化指射的是一般人認定以台語為母語,因此有嚴重台灣國語腔調的族群而言。

文獻參考
英文資料
Schechner, Richard. Performanc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中文資料
Hawick,〈台客哀歌〉線上資料,個人新聞網,PChome,民國91年7月29日。
Jeph,訪談〈與濁水溪公社一席過於嚴肅的訪談〉,〈Jeph的陰謀論〉,民國88年3月(訪談時間)。線上資料,智邦生活館,民國90年11月 30(上載於網上)。
Winson,〈請問「台客」一詞的起源〉,民國93年2月24日。
丁士琦,〈外國人啊!〉,聯合報,民國81年8月6日。
「大東亞決戰機」,〈《台灣匪誌》與「台客」〉線上資料,民國92年4月4日。
《台客論》,(無作者與來源)。
西區老二,〈台客論〉線上資料,Poet Blue精神科第三門診,逍遙法外電子報,網際網路,民國91年。
林建隆,《流氓教授》,台北,平安文化有限公司,民國89年3月24日。
俞淵若,〈台客打地鋪〉,聯合報,民國79年3月31日。
秋澤次郎,《臺灣匪誌》,台北,杉田書局,1932。
梁玉芳,〈外省二代樂團大唱:只會國語 像草包〉。
陳雅雯,〈1999土台客復仇記:肛門叛客 濁水溪公社〉,破報,民國88年3月12-21日,第50號。
黃志豪、黃尚智、曹明正、陳怡靜,〈現代台客錄 正名篇:聳字擺一邊 本土掛中間〉,〈衣身衝突 另類流行風〉,〈台客時代閃亮衣族〉,〈現在台客錄 狂歡篇〉,〈台客族扮寶典〉,〈現代台客錄 樂音篇〉,星報,民國92年2月17日。
錢櫃e04. 〈小心!台客就在你身邊〉,錢櫃雜誌,民國91年11月號。
謝志偉,〈好台〉,線上資料,自由新聞網,網際網路,民國93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