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文化販子 » 2003-03-27, 08:00
2002.10.23 中國時報 <br>文化產業未經省思 淪為買賣<br>林照真/專題報導<br><br><br> 台東卑南族第六十九代頭目陳文生,在部落瓦解時代,是個沒落的貴族,雖擁有頭目地位,卻已無傳統權力。夾雜在新舊傳統交替間,陳文生長年來都是以木雕紓解內心的苦悶,但陳文生對自己的角色有更多反省:「身為頭目,難道只是在祭典上帶領族人跳舞而已嗎?」 <br><br> 陳文生認為,原住民應以積極的態度去營造文化保存的工作,而不是急著賣錢。中部社區工作者康惠茹也憂心忡忡地說,每次到不同地方去談社區總體營造的願景時,對居民最大的誘惑必定是:「將來產業如何可以大賣?」「可以帶來多少觀光客?」,在她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 <br><br> <br> 內涵搞不清楚 就先打起算盤 <br><br> 多年來社區居民從各級文化單位不斷聽到「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宣導,在還搞不清楚內涵時,已開始精打賺錢的算盤。 <br><br> 很多地方產業為了賺取利潤,就會需要文化的包裝。「大崗山社區雜誌」總編輯蘇福男認為,居民參與社區前一定要先解決生計問題,文化人的理念較形而上,他們就把人文加進來,讓商品不只是商品而已。例如今年販賣蜂蜜的主題採「蜂中奇緣」,明年是「蜂華再現」,人文團體可以負責提供想像的空間。 <br><br> 觀光客成指標 地方未必受惠 <br><br> 另外,文化產業的發展自然以觀光客為鑑定指標,台中縣新社鄉白冷圳發展觀光開始時,一名村長看到湧進的大量人潮,塞車達二、三個小時,他很高興白冷圳終於就要發展起來了。但二、三個月過後,這名村長卻憂愁交通無法管制,急診無法就醫,每週一還要發動全村掃馬路,整條溪也被烤肉弄得不可收拾。 <br><br> 而且,遊客飽受塞車之苦,無法對地方文化有更多體會,人潮一直衰退,現在社區想再推動觀光就更困難了。 <br><br> 「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理事長徐炳乾表示,台灣加入WTO後,他們一直向農民強調轉型的迫切性,傳統農民無法很快學會泡咖啡或是經營網站,以致新社鄉約三十個咖啡簡餐都是外地人當老闆,結果發展觀光以來,全村沒有一個農民因此受惠。 <br><br> 再以大甲為例,當農委會推出「一鄉一休閒」案後,大甲也很想成立休閒園區,但大家只關心:「社區營造究竟能不能賺錢?」談論最多的也是「如何增加遊客?」 <br><br> 缺乏文化思索 急著推銷文化 <br><br> 居民弄不清何謂「文化產業」,想像中,原住民的藤編、木雕、皮雕就是文化產業;但,漢人社區能賣什麼?在缺乏文化思索時,地方文化局業已快速推銷文化產業化政策。 <br><br> 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顧瑜君就認為,花蓮文化產業化根本是個錯誤政策,顧瑜君以花蓮豐田為例:「豐田能賣什麼?」其實豐田最想做的事是社區照顧,但在文化產業化政策下,外來專家提出「拼布村」的構想。然而,豐田居民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很有自己的想法。這裡的「媽媽讀書會」請來最嚴格的老師,從十九世紀色彩學教起,以提升媽媽們的藝術境界,大家都不是急著學手工藝。這群媽媽完全聽得懂老師的苦心,到現在,拼布班已經持續四年了。 <br><br> 長期在花蓮富源從事社區營造的林興華也指出,現在每個原住民部落都做手機袋,帽子也一模一樣,原住民的陶製品和漢人的沒有兩樣,這樣的文化產業是錯的。 <br><br> 藝術工作者洪瑞鎰笑著說,地方文化提升後,連他自己都變成受害者。他原在台中精明一街推動商店街計畫,形塑人性化的徒步區,當地房租因此提高近三倍,最後連他都被迫遷離。另外,在苗栗苑裡擔任營造員的劉素卿則談到,苗栗一社區和一家磚廠合作,也申請到新點子三年三千萬的計畫案,但實際落實在居民身上的並不多。在她看來,全部過程只是一個有頭腦的產業利用社區為媒介,以得到更多資訊和軟硬體設備補助而已。 <br><br> 社造喚回自信 落入財團運作 <br><br> 因而,康惠茹非常強調文化產業必須反省市場消費的行銷邏輯。康惠茹說,鄉村文化非常弱勢,又太在意外來的眼光與市場,所以會讓社區文化發生扭曲,更可能落入資本型、財團型的運作。本來社區營造是為了喚回居民的自信,不料竟變成財團的生意。社造若無法透過文化產業化把價值回饋到創作者本身,就是單向賣出商品而已。 <br><br> 文化產業弔詭重重,「台中縣海線社區公民大學」執行秘書陳旻昱表示,他從未將文化視為有價之物,並認為操作社區的公民意識才是最重要的,但台灣對這方面的認知一直非常欠缺。營造員連振佑負責的社區正好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希望文化產業只是手段,平時婦女不需依靠編織為生,若農業一旦遭受衝擊,或許能夠產生一些附加價值,同時也可以把文化傳遞下去。 <br><br> 在文建會任職的郭紀舟主修「文化產業」,他提到文化產業原指的是可以改變文化價值觀之物,如電影、電視、出版、書籍等;文建會所謂的「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內涵其實是要讓舊有的技術成為生財的生活文化,但無法改變人的價值觀。而且,目前社區的文化產業並未加入藝術家與設計師的包裝、設計與行銷,也就是創意文化產業的概念。 <br><br> 外來文化侵略 獨我門戶全開 <br><br> 郭紀舟以英國和台灣的經驗比較為例,深覺台灣在討論地方文化產業時,絕不能將大眾文化捨而不談,因為這才是文化認同最重要的工具。他提到所有國家在面對外來文化侵略時都有很多限制,獨獨台灣門戶全開,弱勢地方文化首當其衝,本土文化根本無力抵抗大眾文化,所以電視絕不能像現在如此開放。 <br><br> 目前,文化產業牽涉甚廣,但在經濟利益掛帥前提下,社區尚無法關注環境生態等其他價值。例如,觀光鮪魚季經常發生與生態保育的衝突;而若干土石流災區的喝茶文化與山坡地水土保持同樣難以相容。這些問題社區尚未有能力正視,卻不應長期忽略。 <br><br> 或許,台灣的社區營造剛起步,居民正在淬煉經營社區的能力;但期待,將來大家都能獨立思考--自己的家鄉究竟要不要觀光的問題。<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