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大大大 » 2003-11-21, 08:00
「大」學論<br>廖炳惠<br><br>【2003-11-15/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br><br>目前,在台灣辦大學,至少要有四個「大」:聲勢大、手筆大、生意大和夢想大。首先,不<br>只是要聯合國內的大學來壯大聲勢,而且要把北京清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br>、法國巴黎大學等學校都納入國際合作的架構之中。國際交流、姐妹學校,或是在各地廣建<br>分校、分院,都已是流行趨勢。 <br><br>第二,要成為一所好大學一定要「手筆大」,用大手筆動輒百萬獎金吸引資優學生。不但要<br>派出院長親自解說,大擺宴席宴請家長,還要送大批學生出國進修,以招攬日後的產業人才<br>。興建實驗室和理論中心動輒上億,以此提升學術地位。 <br><br>第三,要「生意大」,不只是要把育成中心、建教合作、公務人員進修班和遠距教學納入教<br>育範疇之內,而且在國外遊學和國際合作計畫上,表現出跨國的框架。特別是在EMBA的課程<br>方面,透過有線、無線等方式聚集跨國人才,動員所有的人力,搶錢絕對不落人後。 <br><br>第四則是要「夢想大」,每一所大學都號稱在五年之內成為亞洲第一。十年內學校排名要進<br>入世界前十,成為國際一流大學。十五年內則要得到諾貝爾獎。有趣的是,經濟愈不景氣,<br>失業率愈高,大學四「大」的聲勢愈壯。 <br><br>我們的大學紛紛自稱論文創作量和專利發表量遠超過MIT和哈佛大學,甚至高達兩倍以上,擁<br>有全世界八項或十項第一。在此一聲勢底下,台灣的經濟卻並沒有再度創造奇蹟。台灣的產<br>業並沒有因為四「大」的號召而真正升級,或是創造任何生機。這四「大」號召,大致只是<br>想要大撈一筆的噱頭。 <br><br>四「大」號召,其基本面其實只是「牛皮大」,所有的大學校長和行政主管都是貪吃、愛跑<br>短線、好吹牛皮的「膨風龜」,他們就像《伊索寓言》裡的牛蛙,猛把自己的氣球吹大,以<br>為自己已是世界一流,對台灣經濟有莫大貢獻。但是明白的人都知道,大學在這樣的情況底<br>下,其實只是「自大」和「大而不當」。早期大學應該具有的「有容乃大」或「理想性大」<br>等性格,早已煙消雲散。 <br><br>現在,大學成為搶錢的場所,只知道延攬最具國際聲望的人才,對於中小學的教育,沒有提<br>供實質的協助,至於大學通識課程和基礎教育的提升,也往往置於邊陲。大學猛在擴建,猛<br>在向外發展,猛在花大錢,而政府的債務則不斷累積。在最不景氣的時代,大學最為膨脹,<br>一口氣要了五百億,號稱要五年內成為國際一流。 <br><br>全校的英檢考試往往可以要到兩千萬的補助,卓越計畫可以叫價上億,甚至各校編列七億以<br>上的預算,邀請國外的指導教授、院士朋友來台客座五年。花費大筆的金錢,只為了讓台灣<br>的大學以某種「假國際」、「假科學」的量化計畫經濟,將所有學科化為以錢為公約數的爭<br>名奪利機構,花大錢作李伯大夢。 <br><br>最明顯的是廣泛地使用SCI、SSCI釱TSCI等量化標準,以呈顯大學在國際競爭上的「名氣大」<br>。然而,眾所周知,這些索引是由圖書館和商業機制所建立的,對於研究的品質和影響力沒<br>有任何準確的衡量。當台灣的大學生不願意再繼續出國,在國外的留學生逐步減少,台灣的<br>國際競爭能力,尤其是經濟競爭能力,在整體衰退的狀況底下,我們的大學卻不斷號稱世界<br>第一。 <br><br>特別是在以量取勝的情況底下,遠超過這些索引的母國,也就是美國,以變本加厲的方式,<br>讓英語成為最主流的語文,排擠本土、排擠其他語系、排擠任何正在撰寫中的專書。在這四<br>「大」的號稱底下,錢穆、牟宗三、王國維、陳寅恪、德希達或是傅柯,可能都無法被學校<br>聘用,更不要說升等了。這就是我們目前愛吹牛皮、大而不當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