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黑紗薄紗 誰吹縐了一池春水
報導內容
【1998.03.21 中國時報 時論 朱 元鴻/台中(東海大學社研所,紀慧文論文指導教授)】
閱罷林芳玫(神女黑紗與學術薄紗)一文,捧腹之餘,幾點回響。女性主義學者早已指出女性在事業與學業 上一項不利的結構因素:被排除在oldboys network之外。例如女研究生無法像男生一樣,經常有機會和男老師們喝酒、打球,甚至毫無顧忌的在研究室徹夜暢談。因此無論就訊息的交換或信任的關係而言,習俗的性別因素造成對女性不利的結構性偏頗。而當女性主義者基於這個認識而力思改造校園性別文化之際,卻見林芳玫媚俗地假藉「男教授與女研究生」這條弦來煽情撥弄、佈置迷惑,這會是署名「女學會」的政治認識程度?
紀慧文的文章曾在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那是作者認真尋求批評的場合。出版成書之後,國內許多報刊也有相當水準的書評版面,那是讀者尋求認真評介的地方。這些場合似乎都錯過了林芳玫寶貴的批評。卻看到這篇撿拾報紙標題文字,隨著媒體事件而舞弄的「黑紗薄紗」。身為新聞系教授,不可能不知道這些文字,就算出於紀慧文,也曾是如何經過編輯檯的抽離撕裂。而竟也甘願依憑這些支離破碎的文字,對一位研究生在田野中艱難的自我掙扎,連織帶鉤地挑出許多矛盾的諷刺。但 是,什麼樣的諷刺呢?
「既要反污名,又怕遭受污名」,表裡不一,矛盾。諷刺嗎?以林芳玫的社會學背景,可曾意識到那是多麼普遍的社會情境?有多少人不得不活在這矛盾下?沒勇氣或不願意出櫃的污名身份,不得不戴著面具頭罩抗爭的人士,是否都得遭受這番表裡不一的譏諷?不用下海,無須掙扎,可以當個表裡如一的女性主義教授,真個春風得意!但是這有個條件,也是我真誠的祝福;不會有人用林文那種煽情與輕薄,來吹拂林芳玫腦袋裡的學術薄紗。
活動寫真 Images
媒體報導 Media
相關活動 Related
標 題
日 期
媒 體
「性工作」新書聯合發表會
1998.03.13
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十二個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從娼女性之道德生涯研究》
1998.03.13
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
《性工作:妓權觀點》
1998.03.13
中央大學 性/別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