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殺
轉載自http://anti-censorship.twfriend.net/phpBB2/viewtopic.php?p=7103
◎ PRINCESS
其實大逃殺是個末世紀色彩很重的設定,跟最終兵器彼女、銃夢II Last Order 、精靈三部曲、魔界都市等末日色彩很重的奇幻書類似,而內容則跟漂流教室有點像,但是更為經典。
該片改編自暢銷小說家高見廣春備受爭議的同名作品,並由日本經典大導演深作欣二執導。
內容大概如下:
新世紀開始,亞洲某一個國家已經崩壞。失業率持續高企達15%,全國有1000萬人完全失業。整個社會陷入動盪狀態,極度失控。全國不上學兒童、學生數達80萬人;校園暴力事件異常猖獗,殉職教師數目為1200人;卑劣的少年犯罪亦屢見不鮮……失去自信的成年人,懼怕青少年會失控,決定聯同軍政府鎮壓騷亂,通過一條全新法案,作出高度反擊--新世紀教育改革‧通稱【BR法】,希望回復大人的地位。從全國共4萬3千班中學3年級生中,隨機抽選一班,參加一場互相殘殺的遊戲,直至一人生還為止;否則,全部格殺勿論……
被抽選中的一班,會被送到一個小島進行遊戲。遊戲規則如下:
‧每人獲發糧食、飲水、地圖、電筒及一款武器(武器不可選擇亂數給予由反戰車火箭砲到一根鉛筆都有可能)
‧每人需戴特殊的頸環,防水防震、可作探測行蹤和盜聽用,意圖破壞頸環會爆炸亦可由人為遙控爆炸。
‧遊戲某些地區為禁區,闖入者會被啟動頸環。禁區會於一小時或二小時增加
‧每6小時會有廣播,讀出已死亡人士名單及公佈接著的6小時內之禁區位置
‧只準1人生還回家;遊戲場所會被土兵嚴密包圍,不可以逃走
‧為期3日;時限到時,如多於1人生存,全部頸環會爆炸
各種人性的糾葛全部都顯露無遺,有人認命玩著這個真實的遊戲,有人認真玩著這個殘忍的遊戲,有人天真玩著這個血腥的遊戲,有人抗拒玩著這個憎恨的遊戲。
有人不想活,有人想活,不想活的人想在這三天內滿足自己所有的慾望,不想活的人在這三天內完全放棄自己的生命;想活的人拚命殘害著別人想讓自己活下去,想活的人拚命想讓大家一起活下去。死是一種解脫,對人殘忍也是一種解脫。
弱者一躍成為強者之後會作些什麼?人在遊戲內又算是什麼?人性到底是什麼?立場不同的認真給與我們一些滑稽的回答。而這個回答,對每個人都是一種傷害。當下與未來,現實與希望的拉扯,撕碎了所有的有與無。最諷刺的,假死的男女主角成功脫逃後,他們被政府當做殺人犯通緝,但是若成為優勝者卻是則什麼責任都不用負擔。
救贖的降臨不一定是天堂,更有機會是地獄。
我們有的時候要從反面來想一些事情,可是在絕望狀態的人,或者在權力頂峰、時時刻刻危危顫顫的人,又或者一切太過順利的人,思考的邏輯很容易因為害怕,因為驕傲而產生了一種僵硬的思考邏輯,思想是單方向的,也強迫他人接受這種思考。
在大逃殺中,因為人口爆炸,使得大人的存在變得渺小,所以未成年人蔑視大人,八千萬的失業人口,使得殺害成年人反而對社會不是一種罪。於是成年人的價值變得渺小。失業率的過高,使得成年人的存在沒有價值,未成年人因為還有希望,所以反而能夠為所欲為。
大逃殺的末日哲學也就在這邊,乍看之下十分空洞、簡單的設定,卻有很深的意味在內,為什麼會有 BR 法?因為大人們沒有價值。BR 法的目的是要回復大人的價值,讓未成年人知道大人的價值是什麼,諷刺的是,這個法案卻會製造出對社會最危險的存在,大逃殺第二集--鎮魂曲--就在探討這點。相信有不少人對七原在鎮魂曲時變成恐怖份子有許多不解。
我向在此用一個實際的例子解釋就像現在美國的中東政策的目的是要維護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甚至不惜派兵進行戰爭。可是中東的人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利益但是卻又無力正面對抗於是隻好轉到檯面下進行破壞、暗殺等活動。恐怖份子的存在也是這樣出來的(早期的恐怖份子幾乎是不對一般民眾動手的)國民黨在清末的戰法也是如此,日本幕末維新人士的戰法也是如此。共同點在於他們面對的敵人都是與自身資源有極大差異,是不得不如此的戰法。
至於大逃殺其實在現實社會中就有很多例子,證明這種思考邏輯的存在並非虛構,舉幾個比較切身的例子,數年前被廢掉的<聯考>因該還有不少人知道吧,聯考就是那一座無人島,三年的在校時間就是時限,除了自己之外都是敵人。臺灣從以前聯招到現在所謂多元入學,前幾志願全是公立學校,而依目前大專院校資源與發展以及社會趨勢觀察,尤其是公私立學費明顯差距,短期間要有私立學校躍居排行在目前知名國立學校之前,可說是難上加難。成績較不理想落入私立大學,無疑變成是一項處罰,彷彿學生和家長得為成績不好付出代價便是戰敗者與優勝者的差異。而這一切就如同BR法一般其目的是要回復大人的價值,讓未成年人知道大人的價值是什麼,讓未成年者成唯有價值的大人。
如果這是不對的為何我由小到大卻被迫進行了那麼多次類似到淘砂的行為?
這個被臺灣封殺的電影比起目前經常引起非議的電視節目如,那些靈異節目、社會檔案、古裝戲,往往散佈沒有根據的怪力亂神,以之包裝色腥羶的內容,扭曲歷史事實真相,從這內容會產生社會不良示範的論點來說,這些節目並不下於「大逃殺」。再如,許多電視臺播放股市名嘴節目,這些名嘴憑三寸不爛之舌,讓投資者跟著在股市殺進殺出,甚至做多、放空特定股票,這種節目是否應予以有效管理,唯恐天下不亂的扣應節目。參加扣應節目的人,宛如參加現場的政治批鬥,外加扣應民眾的人民公審。
這種節目和參加者的目的,根本不是要理性討論問題,更不是為了澄清事實真相,而是利用媒體當作游擊戰的巷道,對政敵丟匕首、放冷箭、射黑槍。為了壯大聲勢,參加者的陣營還安排扣應部隊支援,製造輿論假象。我個人認為,這種才是反民主,製造社會兩極化的言行,簡直就是臺灣開放社會的敵人也是值得大家重視的問題。今天,如果大家對這些東西如此關心,就更有理由去關心這些節目的負面影響。當然若以「不能因為老虎沒打盡,所以蒼蠅就可以無所忌憚的飛來非去」,類似主張「先抓別人」的想法,以目前在實務上不能算是一個充分的免責理由,因為,這是一種積非成是的法律價值觀這的確是正確的,但是,『一直專打蒼蠅而不敢去打老虎』這就是合理的嗎?一個法案既然規定了的那在執行方面必須一視同仁才是正確不然你的公義性何在?
最後給那些仍然停留在保守思潮的與習慣於堅持論派的專家學者一個建議「法律程式終究是為瞭解決紛爭,不必怕人民知道太多更不需要害怕論述,只怕爭論後的結論,根本不符合人民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