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6 反假分級制度聯盟活動

【臺社論壇】

慾望、青年、網路、運動:從反假分級運動談臺灣社運的新形式

時 間:2005年3月26週六晚上七點開始

地 點:紫藤廬(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02-2363-7375。
        近和平東路一段,附近捷運站為古亭站,地圖)

主 辦: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反對假分級制度聯盟


合 辦:文化研究學會

主持人:卡維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引言人:反對假分級制度聯盟代表(圓桌座談)

阿端(騎樓下的革命熱血:就是要反假分級──反假分級的理念與展望
小拉(十二月一日戰鬥開始:反假分級的經驗與工作歷程──聯盟發展與網路討論區的經營
玉立(每次續攤都是行動的契機──反假分級聯盟的組織之過去與前身
瓦礫(盤根錯節的慾望在網路開枝散葉──與臺社運動論述對話

回應人:王蘋(性權會)魏玓(媒改社)

主題說明:

慾望──

晚近學運的回顧論述幾乎不約而同地將臺灣學運史終結於野百合前後的1991年﹐然後跳接到2004年的孤挺花學運,中間十餘年臺灣社會政治整體的真正狂飆中卻只留下學運的空白記錄,然而1994年陳光興在島嶼邊緣所宣告的「舊(男)學運的死亡,新(女)學運的出發」毋寧標誌著這段時期學運的健在,無論是女研社或後來分家出來的女同志社團,在性騷擾、女性情慾等議題的認真探索、以及與社會上的婦女運動的互動上,都加速臺灣的社會力迸發和轉變,接著各校園紛紛成立的地上或地下同志學生團體則透過新興網路在社會的邊緣空間活躍與戰鬥,並且在思想與實踐上都走出超越統獨的臺灣想像。因此晚近的學運追思論述的選擇性失憶,是否因為學運正統對於慾望的排除?慾望經常是推動學運的暗流動力,充滿慾望的青年學生卻必須在對國家的愛戀情仇戲碼中表演出無欲的清純模樣。

青年──

與慾望同遭主流壓迫的則是年齡。新興的民間保守力量以保護弱者為其立足點來侵害社會自由,年齡弱者在保護下也被剝奪發言主權。學運雖然以身體慾望騷動的青年為成員,但是議題卻多以政治為主,未能挑戰年齡權力關係,正如女性主義運動前的許多學運女成員未必會反思身體性別議題一樣。從1990年代開始,主流年齡論述就描述青少年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me 世代」,或後來的「草莓族(抗壓性低等)」,一直到晚近的「七年級小朋友」,均無不帶著負面評價,呼應著保守團體的年齡保護論述,在面對這種主流年齡論述,反對性論述逐漸出現,也有諸如中學生權益促進會或高中生自發的小型抗爭。不過晚近以青年為主體的運動越來越自覺本身的年齡弱勢,年齡政治勢必無可迴避。

網路──

網路作為新興媒體,有其年齡的特色,故而任何網路議題(如即將上路實施的網路分級制度)往往也涉及年齡政治。由於網路被使用為人際互動與溝通的媒體,所以網路也重組了人際網絡與人際關係,這意味著未來的許多社會運動將以網路為中心。目前有諸如苦勞網等社運網頁,這些大抵屬於將網頁作為發聲與通訊的媒體。然而,究竟以網路為根據地而從事組織動員(而不只是發聲通訊)的運動是否可能?社會運動可能像快閃族一樣被動員組織起來嗎?多大程度上,虛擬的社會運動可能由陌生人構成,或者必須有先在的人際網絡做基礎?晚近至少有三個依據網路而動員的運動:遛鳥俠事件、反對假分級制度聯盟、網路劈腿新二二八事件的抗議媒體運動(發展中),三個運動中似乎以「反對假分級制度聯盟」形成了例行的組織活動;究竟其組織能夠形成的因素何在?其背後有何發展的過程?

運動──

社會運動在加入「慾望」、「青年」、「網路」三者後,應如何被重新設想?在慾望本身就成為運動與認同的時代,社會運動的論述當然不能再排除慾望,過去在社運史與社運想像中被刻意排除的慾望,今後應該更積極地被排入運動的行程表。青年與網路亦復如此;但是在目前關於青年與網路的運動論述還沒有在臺灣社運論述中成形。為此,本圓桌座談希望透過反對假分級制度運動的青年的參與者,在反省自身運動經驗、陳述其網路經驗如何形塑彼此的人際網絡與運動形貌、團體內人力的擴展與累積過程,反分級論述如何與其他議題或運動結合,與臺社理念的對話等方面,希望能豐富我們的社運論述;本圓桌座談也邀請社運者與學者來作回應。

以上地圖來自臺灣電子地圖服務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