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24 日
夏曉鵑

反思美語霸權

日前關於幼稚園是否應該教英文引發爭議,支持者相信兒童學習英文越早越好,反對者則認為過早學英文會阻礙孩子學習中文以及其他事物。正反兩方主要爭論在於孩子學習英文的時間點,但對於強化英文學習這件事卻並未受太大質疑。

去年在英國Royal Society發表了一篇關於語言與腦部發展的研究報告,顯示說中文的人使用腦的程度比說英文的人來得多,原因是說英文者只用左腦來理解英文,而說中文者則須用左右兩側的腦來分辨中文的聲韻以掌握字意。聲韻在中文裡非常關鍵,以英文字母拼出的 M A在中文可能是媽、麻、馬、罵,因此主管旋律的右腦就必須活動起來,才能正確理解。科學家的研究正好提醒做父母的,側重英語學習,未必能使孩子更聰明。

語言不僅是人類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表現和知識庫。透過語言,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環境下醞釀出不同的知識體系。舉例而言,過去客家人多靠山林維生,因此客語裡有詳盡描繪山勢的辭彙,但缺乏福佬話裡對海產的多樣分類。原住民當中善於狩獵的布農、鄒等族群,有細緻的語彙描繪各種動物的棲息地,而長於漁獵的達悟和阿美等族群,則有精準分辨潮汐和魚類的字彙。每種語言中的每個字彙都蘊藏歷史文化的記憶,以及生活智慧和知識;因此,少了一種語言不僅是少了一種溝通工具,更是人類集體智慧和知識的損失。

很不幸的,人類語言正以驚人的速度消逝。根據美國和日本的瀕臨死亡語言中心估計,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從人類世界中消失,而英語霸權正是促使世界語言迅速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際化」是目前台灣全民英語運動的最主要理由,但是英語,並不等同於國際;更精確的說,全民學英語其實是「美國化」運動。許多人相信,學會美語便得到了開啟世界的鑰匙。然而,透過好萊塢、葛萊美、CNN、HBO,我們看到的僅僅是美國有權勢者的世界觀。不經反省的盲目學美語,我們開啟的其實是以美國帝國之眼看世界,不僅未能開拓我們的世界觀,反而讓我們唯美國馬首是瞻,與國際脫軌。

多學一種語言,不僅增加了溝通的工具,更能豐富我們的視野。然而,當全國都瘋狂地以為美語才是值得學習的外語時,台灣人的世界實是愈來愈狹隘。

以吸引眾人目光的吳憶樺事件為例,外交部曾在回應吳家請求的公文中表示,由於缺乏懂得葡萄牙文及巴西法律的人才,礙難相助。一個理應擁有與全世界溝通能力的最高部會,竟然無奈地表示「缺乏人才」,我們該質疑地不僅是外交部的能力,更該反省的是,為何我們未能培養多樣的語言人才?

台灣向來擁有多樣語言和文化資源,近來隨著新移民的增加,除了既有豐富的原住民和漢民族語言文化,更添加了東南亞等地的語言質素。但令人扼腕的是,我們不但未能珍惜如此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反而以各種有形無形的方式阻礙英語之外的語言發展,造成許多新移民子女無法學習母親的語言,同時卻要忍受「發展遲緩」的標籤。

吳憶樺在鏡頭前號咷大哭的景象令人心痛,如果我們對巴西有更多的了解,如果有更多人懂得葡萄牙文,幫助台灣和巴西之間的溝通,吳憶樺是否可以同時擁有父親和母親的語言和文化,不要離開得如此難堪?而憶樺的故事,是否也讓我們體認到,美語並不等於國際,更不等於多元;而我們是否能開放胸襟讓新移民的語言文化來拓展台灣人的視野,讓新移民的子女同時擁有並珍視母親和父親的歷史?

夏曉鵑 中國時報 論壇930215

(作者係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