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01 月 11 日
李尚仁

打破軍火公投的共識迷思

這次公投爭議最常聽到的說法之一是:購買反飛彈系統是台灣人民的共識。於是藍營批評這道公投題目是多此一舉,綠營則宣稱這題是要展現國人意志。甚至近連署呼籲選民投廢票的法界人士,也重複此一「共識」說。本文無意討論這次公投的正當性問題,但要指出這種「共識」並不存在,而是藍綠雙方和某些掌握媒體發言位置的人士所炮製出來的迷思。幾個事例就可見一般:這兩個公投題目公佈時,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民調皆顯示,有相當比例的國人不支持購買反飛彈系統的提議。反對此議者也不限於泛藍陣營或反對公投者。日前人權推動者黃文雄先生和連署支持公投的黃武雄教授,都表明要對此題投下反對票。反對者也不全出自反對擴軍的立場。有軍事學者認為反飛彈系統的防衛效果很有限,遠不如發展部署中程飛彈的反制效果。從以上總總立場可知所謂「共識」並不存在。

另外一個常聽到的說法是:軍購問題太過專業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因此不適合作為公投題目。民進黨政府國防部和部份泛藍政治人物皆持此一立場。然而,近數十年來核能、環保等科技爭議,都顯示這種對專家的盲目信仰不只問題重重,其正當性也早已破產。科技與社會研究(STS)更指出,只要以簡明易懂的方式提供基本資訊,加上合適的公共論壇讓公民進行學習和討論,一般民眾是有能力對科技爭議做出合理、合乎公共利益的決定。科技爭議(包含軍事科技)應該放在公共領域接受檢視、討論然後以民主方式達成決策。基於此一立場,本文要從常民常識(而非軍事專家或武器專家)的角度,來質疑「軍購共識」迷思背後的根本預設:防衛台灣要靠購買美國的反飛彈系統。

首先,在技術層次上,愛國者飛彈系統的精準度一直有疑慮,兩次波灣戰爭都傳出攔截效果不佳的消息。日前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的調查報導還批評愛國者三型飛彈不只攔截飛彈的命中率低,還有誤擊友機的危險缺陷。我們要花近千億預算去買一個安全性與準確性的都有疑慮的武器系統嗎?已有人指出台灣同時使用法國與美國的武器系統,實戰時很可能出現誤擊現象。美軍的愛國者飛彈在這次伊拉克戰爭打下了英國的旋風戰機。萬一台海有事,難保不會出現愛國者飛彈擊落台灣幻象機的慘劇。再者,武器系統的有效性也和操作者素質有密切關係。上次台灣海軍演習時試射魚雷,想盡辦法一射再射都無法擊中靶艦。我們花大錢買的武器系統,實際操作效果實在令人懷疑。軍方若連現有的武器系統在演習時都操作效果不佳,卻一直要求龐大預算採購新武器,要納稅人填這樣的無底洞,這合理嗎?

其次,林佳龍在公投辯論中的發言顯示,我們政府似乎把購買愛國者三型飛彈當成台灣加入美國正在研發部署的反飛彈體系的第一步。然而,美國這套系統是否合乎台灣的防衛需要,其實大有討論空間。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主要針對「流氓國家」向美國發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尤其核武)的威脅,其預設是核子彈殺傷力太大要不惜代價把它攔截下來,而且流氓國家或恐怖份子手頭的核武不多,有效攔截的可能性很大。美國決定部署反飛彈系統時,一再向中俄兩個核子強權表示無意以此反制對方的核子嚇阻能力。一般也認為這兩個國家核子飛彈數量甚多,目前的反飛彈系統無法有效防禦(雖然美國不無發展有效攔截系統的長遠之圖)。相對地,台灣要防禦的並不是三兩顆核子飛彈,而是近五百顆的短程傳統飛彈,數量之多,就算愛國者每發必中也攔截不完。愛國者飛彈價格高昂,比中共土產飛彈貴得多,即使一對一攔截,我方付出的成本代價也遠高於對方。除非我們要以丟大錢到水裡的氣勢來威懾對方,否則台灣要如何在這種數量對抗中佔上風?而且中共的飛彈是自行生產的,要部署更多飛彈來抵銷台灣反飛彈系統的防禦效果可說輕而易舉。

防衛台灣,我們可以發展中程飛彈反制,也可善用「柔性國力」和中共周旋,更理想的是透過和平協商、裁軍限武談判來消弭飛彈威脅。諸多選項當中,向美國購買反飛彈系統可能是實效最差而費用最高的選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