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19 日
魏玓

回到我們,回到改革

近日很多人收到了一封這樣的電子郵件:標題是「倒扁、挺扁,你選哪一邊?」信件夾帶了七張倒扁回動的照片,全部都是面貌身材姣好,參與倒扁活動的紅衣女子。他們穿著短褲或是露肚背心,年輕、自信、亮麗。另外兩張照片則是參與挺扁活動的老婦,他們戴著斗笠,臉上佈滿皺紋,面容憤怒或哀戚。

這封不知名網友從各個新聞媒體網站擷取整合而成的信件,也許只是想開個玩笑,其中濃厚的性別和年齡歧視意味,不消多說。然而,我們還從這樣的一封轉寄郵件裡,看到了當前政治社會動盪情勢的嚴重隱憂,以及媒體再現在其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值得期待近日的社會動員能夠讓台灣真正走向進步改革的朋友們嚴肅以對。

反貪腐運動的發起過程,因為較不運用傳統的政黨動員管道,相對也就必須仰賴媒體進行動員。所以我們看到了各種符碼和影音元素的強調和操作,迎合主流商業媒體的實務與品味需求,包括手勢、紅衣、交響樂、螢光棒,甚至是簡化的訴求、施明德的悲劇英雄形象,以及都市中產階級偏好的守秩序、有創意等等美學風格樣貌。

這些操作不但讓大部分媒體樂於報導,而且媒體也將這些元素作更誇張的發揮。基於這樣的加強報導效果有助於動員成功,擴大聲勢,運動領導者似乎也相當歡迎如此的配合。而對於參與的民眾來講,許多媒體大致正面的報導,同樣有激勵效果,因此也樂見媒體如此呈現他們。

事實上,實際參與的公民一定會發現,現場絕對不是只有辣妹或刻板印象裡的中產階級。高齡、操閩南口音、失業,或裝扮和行為接近中低階層者,隨處可見。

現場公民所感受到且企盼能夠改善的政治社會問題,也絕對不僅止於倒扁或反貪腐。他們核心的共同性,不在外表舉止,而在對政治社會現勢的不滿。然而就在運動領導者與主流媒體的聯手刻意操作下,這些差異和可能性被輕易抹去,如此不啻是從基礎耗損了這場新公民運動的動能,更擴大其與許多中南部中 低階層公民之間的距離,抹殺了擴大公民凝聚的可能性;進而也讓企圖升高衝突以牟取政治利益的各方政客稱心如意。

這其中的問題,絕對不是部分論者認為,大部分媒體「偏藍」能完全解釋的。事實上「藍」的民眾也曾經被媒體凸顯衰老悲情的一面(如外省老兵),「綠」的勢力也不是沒有被媒體描繪成青春有創意的容貌(如阿扁擔任台北市長初期)。這裡牽涉到的其實是主流媒體在結構和實務上的都市、中產、形式主 義和感官主義偏向,而不是「藍媒」「綠媒」的表面平衡就能夠解決的。

因此,我們要警告反貪腐運動的決策者,切勿被媒體的正面吹捧迷惑了運動的初衷,而坐視媒體的偏頗再現,停留在虛浮的訴求和動員,甚至尋求廉價的政治解決方案;而必須即刻將運動導向更深刻的政治社會改革和更多民間疾苦的揭發,因為那才是這場運動的真正動力。

這裡也要提醒參與反貪腐運動的公民們,媒體「高舉我們」、「貶低他們」的呈現,不值得一丁點的高興。因為那將原本在這次的社會動員中,有可能因為普遍對政府施政的不滿、因為面對類似的生活困難,而超越藍綠集結在一起的「我們」,再次被硬生生撕裂成兩半。面對掌權者,公民之間更需要的不是去區別「他們」,而是壯大「我們」。唯有更壯大、更具自主意識的「我們」,才能夠真正制衡反貪腐政權以及其他虎視眈眈想要取而代之的政治力量。

讓我們重回共同面對權勢集團的「我們」,走向具體的政治社會改革議題,而且不要忘記,媒體改革絕對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項。

魏玓(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媒改社、台社成員)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6.09.24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