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屆「兩岸三地性/別政治新局勢」學術研討會
會議宗旨
雖然「生理性」(sex)、「社會性別」(gender)、「社會性」(sexuality)的三角關係現在已經是國際學術常識,但是它們是在不同歷史時刻一一登陸世界學術領土的。起初是生理性(生物性)的研究,主要是在生物學、性醫學、心理學、人類學等領域。這個以sex(生理性)為主的性科學研究開啟了性的現代化。在這個時期,sex便代表了性別,性身分也沒有充分地獨立於sex(性行為)。後來,以婦女運動為基礎的婦女研究揚棄了「女人天生」的觀念,而以gender(社會性別)為解釋兩性或性現象的終極範疇。接著,在保守派的反挫性革命下,經歷性論戰與性運的洗禮後,以歷史與批判理論(人文)與社會建構(社會學)角度確立了sexuality(社會性)作為不同且獨立於gender(社會性別)、並具有內在邏輯與權力階序關係的領域,從而在過去二十多年中開始了從婦女或性別研究(gender study)到性/別研究或社會性研究(sexuality study)的典範轉移。
台灣的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exualities)就是在全球這股性革命反挫與典範轉移的浪潮中成立的,也與台灣的性運(sexuality movement)互通聲氣、共同成長。台灣由於性運的存在,性/別研究(gender/sexuality study)得以蓬勃發展。
在香港,性學家吳敏倫等人過去一直從事性自由思想的倡導;婦女運動與同志運動亦有可觀,但之前不如台灣蓬勃。在社會變化下,有諸如紫藤的性工作團體興起。不過近年在宗教團體打壓下,同志團體與性進步學生的性/別運動頗為生氣蓬勃;而且香港始終扮演著北上影響大陸,以及中介台灣與大陸的重要角色。
中國大陸無論是在生理性、社會性別、社會性的研究與活動上都有「國情限制」。大陸知識文化所熟習的,主要還是生理性,其次是社會性別,對於社會性最為陌生。不過,以社會性為組織原則的某些NGO倒是在各地艱難的環境下不撓地試圖存活與開展工作。
近年來,在大陸出身、台灣任教的學者阮芳賦領導下,成立了「世界華人性學家協會」,結合全球華人性研究者並開始出版電子刊物。華人當代性學除了生理性外,也包含社會性/別的視角,其對大陸的影響猶未可知。
不必諱言的是,中國大陸是整個大中華區域、乃至於東亞或甚其他地區在21世紀最重要的性/別新基地,其性/別政治、性/別立法與社會控制、性/別社會制度之發展所產生的變化,還有性/別傳播與文化工業、性/別文化消費/生產/流通、性/別經濟等等所創造的能量,以及這些變化與能量所帶動的周邊效應,以中國大陸的國力與人口而言,其性/別發展對其他地區將有無比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更可預見的是,由於語言文化相通、地理鄰近、人員與經濟往來密切,中國大陸也是港台澳在性/別文化與發展資源上最重要的腹地。任何短視或無視此一事實的眼界終將無以為繼。
然而,中國大陸對港台等地的影響是單向壓倒性的?或者也可以是相互的?或者甚至在某些層面形成共生的態勢?這些都需要兩岸三地的性/別少數密切關注性/別局勢發展,共同努力,扭轉命運,以創造歷史契機。
在目前,台灣由於性/別運動與性/別研究的互相滋養以及言論相對開放,似乎在某些方面暫有優勢;港台的性/別運動文化亦斷續地(但有一定限度地)在影響大陸性/別少數的文化(如語言命名)。這誠然是歷史稍縱即逝的契機,事在人為,必須善加把握。
更直白地說,兩岸三地的性/別邊緣異類必須撥開政治的迷霧,克服分斷體制遺留下來的文化障礙、仇中心理、與自居中原的對外排斥或大國中心的輕視邊緣,透過交流、交往、互通、互助等種種手段來促進彼此的團結壯大。
目前港台內部的性保守勢力正日益抬頭,社會氛圍與法律也從對邊緣異類的地下放任走向緊縮管制,港台性/別自由之危機日益顯現。如果中國大陸的保守性/別文化在未來也壓倒性地影響港台,那會是兩岸三地性小眾或性少數的災難。不過,另方面,大陸的性革命已經發生,邊緣異類的性/別實踐現在缺乏的是性/別解放的語言與文化(包括學術研究)以及溝通發聲的開放語境。港台因為歷史因緣際會而在性政治方面有領先發展,正好可以提供研究資源、文化資源、歷史經驗、運動鬥爭經驗等等,使大陸的性/別文化與研究也走向改革開放。
反過來說,由於大陸的地理廣袤,人口眾多,發展不均衡,更激化了城鄉、階級、世代、貧富等等巨大差異,以及由此差異而形成的異質性,因而尚未形成普遍操弄的性/別治理,有著尚未被現代知識/權力所常態化的邊緣人口、尚未被都市中產階級文明所馴服的鄉野與下層、尚未被監視與規訓技術所規範或標準化的行為、以及由於人群差異與數量龐大而可能形成的性/別文化巨大生產力。這些正是新的研究資源、新的介入與抵抗之可能、新的話語與新的主體之形成機會,一言以敝之,改造兩岸三地新現實的源頭活水。
在學術文化交流與社會歷史經驗對照中,對他人最有用的貢獻往往來自對本身的徹底批判檢視。目前在兩岸三地交流中,在台灣方面往往存在著一種「港台民主自由文明先進」、「大陸專制極權野蠻落後」的二分,卻漠視自身社會的壓迫不平與歷史過程,也輕忽它者在現代解放進程中具有進步指標意義的社會歷史成就。不過在大陸方面,近年也有所謂「中國特色」或「中國國情」的話語,但往往卻沒有從歷史唯物辯證法來理解:其實所謂中國特色究竟是否真的特色,首先必須在比較中才能確定,故而對於中國的性/別特色,必須參照港台的歷史演變經驗才能確定。目前的中國性/別文化特色是從之前的社會歷史階段演變而來,其未來的演變方向都必須在參照港台的演變軌跡後,才能解釋目前的特色如何形成、如何發展,也就是尋找改變的物質條件與變革的實踐經驗。易言之,「中國國情/中國特色」話語中最重要的元素應該是:中國特色如何改變,以推動進步與解放,而不是以「中國特色」為名來抗拒變動。
這次會議的與會者都將深入探究與批判自身社會中的性/別發展,以批判自身社會為彼此交流與團結的方式,在彼此的對照中發現變動的邏輯與改變的可能。
年前香港藝人陳冠希色照事件爆發,形成兩岸三地性/別論述的急速對話,也在網路訊息和討論上形成大中華的共同論壇。這類徵兆性的發展顯示兩岸三地的性/別 少數與邊緣小眾對話脈絡和急迫性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希望能藉此會議將此里程往前更推進一步,願以此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