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政治性空間
我們如何從遙遠的學科訓練偶然而迂迴地靠近這個我們仍舊無法明確界定或是不願意具體界定的文化研究領域呢?
近二、三十年來在各地冒現出的「文化研究」所揭露的,其實是人文學術知識在地化的動力,此動力正在促使人文學術體制逐漸地發生各種重組過程。現行的知識系統與身份政治不斷在成形、整體化並且持續固定增長之中。各種劃分正統與不入流的研究、可計算與無影響力(Impact factor)(不可見因此不存在)之績效、可宣稱本質/本土之科系與必須排除放棄的學科,都重複了知識權力與身份認同背後的政治暴力,也呈現了整體化的美學工程與區別優先緩急的世俗學術倫理。此處,範疇所預設的「政治暴力」便出現了。
相對的,文化研究可以被視為抗拒此政治暴力的「政治性空間」,是多元複數而不斷出現的思考與發言之場域,永遠是現行學術體制無法命名、無法思考、不可見與不可知的外部的出現。這種對於以進行式茁壯而體制化的學科正統與身份認同以及其預設之範疇疆界進行基進的反思,正是一種具有「政治性」的發言,挑戰整體化與形式化的工程,並且翻轉預設正當與不正當的倫理觀。
我所以會進行所謂「文化研究」,或者我對於「文化研究」所開發的「政治性空間」感到關注的原因,在於此「政治性空間」其實是一種思考動力的無限解放與發生,以及不斷將思考帶回到具有在地脈絡的問題意識起點。
更具體的說,我真正關切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夠保持學術研究的好奇與探問動力?我們如何能夠理解並且討論我們所面對的時代與文化問題?我們如何協助學生進行開放的思考與研究?我們如何將歷史、社會、文化所共同構築的具有進行式意義的「圍城」──學術的、身份認同的、社會範疇的──置於複雜的在地脈絡,進行基進而根本的思考,以便可以解開此「圍城」?
我要對文化研究的政治性空間進行思考,並透過我個人的研究路徑以及交通大學的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課程設計為例,談一談文化研究的流動性書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