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蕙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新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個人簡介
  1. 姓名:劉紀蕙 (JoyceLiu @mail.nctu.edu.tw;網址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

  2. 最高學歷: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1984

  3. 現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4. 經歷: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2002-4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1994-99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1995-2001
    輔仁大學英文系主任(1988-93
    輔仁大學英文系所副教授(1984-95

  5. 近年研究計畫

      1. 二十世紀初中國/臺灣現代性論述的政治性重探:視覺革命精神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2005─

      2. 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克莉絲特娃(Julia Kristeva)晚近精神分析思想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2002─2005

      3. 臺灣/中國現代主義文學與變異(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1999-2002

      4. 臺灣現當代文學與劇場中的『中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1996-99);三年長期整合型計劃主持人--【聚焦與失焦:文學與藝術中「中國」符號的延變】(八項子計畫1996-99

  6. 相關著作

      1. 劉紀蕙(2004).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The Perverted Hearts: The Psychic Forms of Modernity)。國立編譯館主編。臺北:麥田,2004368頁。

      2. 劉紀蕙(2003《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161頁。

      3.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Orphan, Goddess, and the Writing of the Negativ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Symptoms)臺北:立緒出版社,2000470頁。

      4. 劉紀蕙(1994)‧《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臺北:三民書局,1994193頁。

  7. 曾獲榮譽

      1. 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助九次,研究計畫優等獎一次

      2. 輔仁大學傑出學術獎一次;輔仁大學聖言會研究獎七次

      3. 傅爾布萊特基金會訪問學人;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交換學者(1993-94

      4. 中華民國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2002-4

      5. 主辦會議:《真實與倫理之間:精神分析與文化理論研討會》(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新興文化研究中心,2005)、「政治、美學、倫理」國際華人學者講座系列(2004)、「文化研究國際講座」(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新興文化研究中心,2003)、「視覺文化國際營」(國科會,2002)、《中國符號與臺灣圖像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1999)、《跨越疆界﹕文學、藝術、媒介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與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1998

 

課程簡介

文化研究的政治性空間

我們如何從遙遠的學科訓練偶然而迂迴地靠近這個我們仍舊無法明確界定或是不願意具體界定的文化研究領域呢?

近二、三十年來在各地冒現出的「文化研究」所揭露的,其實是人文學術知識在地化的動力,此動力正在促使人文學術體制逐漸地發生各種重組過程。現行的知識系統與身份政治不斷在成形、整體化並且持續固定增長之中。各種劃分正統與不入流的研究、可計算與無影響力(Impact factor)(不可見因此不存在)之績效、可宣稱本質/本土之科系與必須排除放棄的學科,都重複了知識權力與身份認同背後的政治暴力,也呈現了整體化的美學工程與區別優先緩急的世俗學術倫理。此處,範疇所預設的「政治暴力」便出現了。 

相對的,文化研究可以被視為抗拒此政治暴力的「政治性空間」,是多元複數而不斷出現的思考與發言之場域,永遠是現行學術體制無法命名、無法思考、不可見與不可知的外部的出現。這種對於以進行式茁壯而體制化的學科正統與身份認同以及其預設之範疇疆界進行基進的反思,正是一種具有「政治性」的發言,挑戰整體化與形式化的工程,並且翻轉預設正當與不正當的倫理觀。

我所以會進行所謂「文化研究」,或者我對於「文化研究」所開發的「政治性空間」感到關注的原因,在於此「政治性空間」其實是一種思考動力的無限解放與發生,以及不斷將思考帶回到具有在地脈絡的問題意識起點。

更具體的說,我真正關切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夠保持學術研究的好奇與探問動力?我們如何能夠理解並且討論我們所面對的時代與文化問題?我們如何協助學生進行開放的思考與研究?我們如何將歷史、社會、文化所共同構築的具有進行式意義的「圍城」──學術的、身份認同的、社會範疇的──置於複雜的在地脈絡,進行基進而根本的思考,以便可以解開此「圍城」?

我要對文化研究的政治性空間進行思考,並透過我個人的研究路徑以及交通大學的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課程設計為例,談一談文化研究的流動性書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