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啟立

上海華東師範傳播學繫系主任

個人簡介

先後在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任團委書記,東方出版中心編輯、編輯部副主任,副編審,200110月至200310月在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讀研究生,200310月始任教於華東師大傳播學院。講授傳媒文化研究、編輯學概論、傳媒文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等課程。經常在《讀書》、《當代作家評論》、《天涯》、《上海文學》等雜誌上發表文章。雷啟立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傳媒文化研究——「當代中國的傳媒空間與文化矛盾以及當代中國的編輯出版學研究。他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苦境故事——周作人傳》(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4月出版)。整理編纂有《丁文江印象》(學林出版社199711月出版);《上海:記憶與想像》(與倪文尖合作,文匯出版社19962月出版);《西人情話》(文匯出版社19951月出版)等。近年在《讀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天涯》、《二十一世紀》、《當代作家評論》等刊物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有:《堅持一種可能》、《後學論爭的產生與困境》、《粗話褲子上的政治——國際廣告資本與當代中國消費意識形態的建構》等20余萬字。

Associate Professor, Head, Dept. of Communications, Communications School,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Graduated from the Dept. of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University (HongKong). He was a senior editor and deputy director dept. of the Orient 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He has published Realm of Bitterness: the Biography of Zhou zuoren (Shanghai: Wenyi Press, 1996), The Impression of Ding wenjiang (ed.) (Shanghai: Xueling Press, 1997), Shanghai: Memory and Imagination (co-ed.) ( Shanghai: Wenhui Press, 1996), and recently, he has studied about the public space, popular media and cultural contradictory of contemporary.

In past several years, Lei Qili took part in the ASEP People』s Forum Ⅴ(title: the People』s Actions for Human Security in Asia and Europe) organized by ARENA and Asia-Europe program (AEP) in Hanoi Sept. 2004, and AEP program (Titl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 Alternatives to neoliberal, global capitalism in Asia and Europe) organized by ARENA and AEP in Bangkok June 2005.

 

課程簡介

傳媒文化研究在大陸教學中的處境與問題

文化研究在過去五六年間的中國大陸曾經是最具概括力、最有革命性潛力的學科,但最近兩三年來,是方興卻艾,大有留下一堆罪名之後,惆悵而去的意思。19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變化之巨大,有目共睹。在這一過程中,傳媒從黨團政府的宣傳機器轉化爲文化工業的重要部類,近十年來發展迅猛,對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文化産生了深刻影響,對傳媒的研究因此也成爲顯學。但有意思的是,大陸語境下的傳媒研究不是從分析批判的角度研究傳媒怎樣型塑了新的社會形態,而是不假思索地把傳媒放置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經濟體系裏,以西方的傳媒文化工業爲藍本,爲中國傳媒業的現代化進程推波助瀾。

這個文章從我個人在文化研究教學工作過程中的經驗和學習體會出發,談傳媒文化研究在大陸大學教學過程中的處境與問題。

2004年春季開始,我在華東師大傳播學院開設傳媒文化研究課程。這個課程開始是一門面向大學二三年級本科生的選修課程,後來才在研究生中開設。在教學過程中,我試圖通過對文化研究在傳媒領域的基本理論與分析方法的介紹,讓學習者能初步瞭解作爲一種理論視野與實踐方法的傳媒文化研究,一種不同於MBA課程的傳媒研究,培養學習者關心當下中國社會、文化的熱情與能力,使學習者能夠以有別於主流意識形態的思考思路,來考察和麵對當今社會炙手可熱的各類傳媒的編碼/解碼策略,從而把握和分析當代中國各種紛繁複雜的傳媒文化現象。這是我課程設計的初衷。

我的教學大致是沿著三三制來安排的,第一塊是討論爲什麽要學傳媒文化研究,它有什麽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討論什麽是文化、什麽是文化研究,討論當代中國的傳媒空間與文化矛盾。然後從現實中出來,討論幾個重要的理論概念,比如意識形態(Ideology)、文化霸權(Hegemony),討論以表徵(Representation)作爲方法的文化研究,讓學生從現實中尋找案例做文化研究(Doing Cultural Studies)。第三塊是從批判理論的知識和問題出發,回溯文化研究的歷史譜系,在理論上重新思考文化研究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在每個部分都會選擇具有經典意義的媒體事件作爲個案進入,從展開和分析當代中國社會新的文化矛盾,呈現新的文化和意識形態,批判性地審視蓬勃發展的當代中國傳媒空間出來。通過不斷的不同層面的迴圈分析,我力圖展現這個傳媒空間之所來、所爲、所去的複雜因素,尋找和分析傳媒空間的抵抗可能,佐證、豐富、質疑西方的傳播批判理論在中國語境下的現代性敍事,引導大家思考和尋找在中國語境下的傳媒文化研究的理論可能,並以此來打擊和回應中國傳媒領域甚囂塵上的媒體自由之後有民主的市民社會的可能的迷思。因此,本課程試圖既以強烈的現實針對性爲特色,同時也希望能對當代中國的傳媒批判理論以新的展開。這就大致形成了我所理解的傳媒文化研究的知識地圖和工作方法。教學應該說是基本成功的,尤其在一個完全沒有批判傳播學理論的話語背景裏,在本科生中連續上了三輪,在研究生中上了一個學期,學生反映很好,來選課的人既踴躍,學期終了也讓他們帶了一大堆的問題走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碰見了一系列問題。首先,顯而易見的是,這於我是一個邊學邊教的過程,力所不逮是經常的和一定的——這個不說。除此而外,我在教學中一再碰見的問題是,學生大多是一張白紙,主流的現代化意識形態的東西固然似是而非,批判理論的東西更是一點沒有,面對問題,總在現實社會競爭關係中尋找更有利於自己的位置,缺乏更宏闊的視野與眼光,現實中的問題都很夾纏,需要從理論上來處理,而理論的儲備不容易,那麽,如何處理談理論和個案分析之間的比重?或者說,在具體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們的重心是應該放在理論的把握上還是在地的實踐過程中?也許是自我感覺中的要求不一樣,我在研究生中上這個課比較容易進入,而本科生相對更難進入一些。所以似乎適當的理論學習是必須的,那麽,哪些理論應該學到什麽程度又是問題了。其二,其實也是上述問題的延續,如何把批判思想嵌入到現實社會生活的建構中來,或者說如何理解批判理論在現實情景中應該有的協談和處理能力?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時時刻刻受到學生的挑戰,或者說受到來自自己的挑戰,如何在不同的現實情景中尋找批判理論的合法性。其三,文化研究當然要避免學院化,但既在學院之內、學科化的情景中展開它的可能性,那麽,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是不是有某種程度上的普遍性可能?比如,大致不錯的教材,帶有某種規律性的教學方法等等。所以,順便說,我很贊成辦這個文化研究教學訓練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