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兼主任

個人簡介

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主任,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委員會主席。
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和當代中國都市文化研究。
Professor, Head, of Program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Director of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 Shanghai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air of Center Committee of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課程簡介

文化研究的教學和學院建制:以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爲例

199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個別敏銳的學者(如戴錦華)開始用類似文化研究的方法展開對都市流行文化的分析,亦有學者(如李陀)公開提倡文化研究,但作爲一種成規模的學術和思想運動,在中國大陸,文化研究是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才真正開展起來的。但一旦展開,勢頭就很大,到2004年,全國許多大學,尤其是北京、上海兩地的大學,紛紛設立研究機構、開設講座和課程,可以說是形成了一種文化研究熱

 爲什麽會如此?

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學術/學院體制方面的原因,和——更重要的——社會現實的刺激。

就第一方面來說,從1980年代早期開始,中國的學術/學院體制就逐漸形成了追逐歐美學術潮流的特點,這個特點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後膨脹得更爲嚴重。而在這個時候,文化研究是唯一在歐美已經成爲顯學而國內尚無系統介紹的一種的學術資源,因此,無論對於學院知識生産,還是對於謀取話語權的學術政治,它都顯得非常重要,成爲關注、引進和模仿的物件。

 第二方面的原因,要複雜一些。

經過20年的改革,中國社會——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變化巨大,面目全非。這引起學術界和知識界的不同的看法。

一部分人認爲,中國現在已經進入消費社會和大衆文化的時代,西方式的資本主義已經成爲中國社會的主導力量,因此,正需要引入——主要是1970年代以後的美國和法國的——文化研究的理論,通過文化研究來確認這個新的現實。

 另一部分人卻沒有上述這樣的確信,相反,他們對社會的巨變滿懷疑惑:中國的確是和195070年代完全不同了,無論政治還是經濟,都明顯不再是社會主義社會了,可是,最近20年來,中國並沒有向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靠近多少,依然是集權專制,輿論控制,而且還日益腐敗……中國似乎正在向某個以人類目前的知識尚難以把握的方向滑過去。中國正在向何處去?它將會變得怎樣?如此變化的中國又會給世界帶來什麽樣的影響?這就是這一部分人深感困惑的問題。

因爲困惑,這一部分人就:1,對中國的現實和前景不敢報樂觀態度,而更傾向於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現實;2,覺得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開展對當代社會現實的研究,只有通過這樣的深入研究,才可能獲得對社會巨變的理解;3,認定此種研究必須跨越現有的學科界限,不但是整體性的文化研究,而且必須將文化和與之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的政治和經濟因素聯繫起來分析。

正是以上這3點,使這一部分人對文化研究,特別是1960年代的伯明罕學派式的文化研究深感興趣。他們實際想做的,是一種類似批判社會研究(critical social studies)的事情,但在今日中國的特殊情形下,他們需要新的思想資源[1],也需要新的名義。正是這兩方面的考慮,使他們覺得可以借用文化研究來給自己命名。

也因此,他們對1990年代在美國成爲顯學的那種學院式的文化研究,相當警惕,他們不希望自己最後變成那個樣子。

順便說一句:我個人即屬於這一部分困惑的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上海,文化研究的教學和與之配套的學院建制活動相繼展開。

自從2001年上海大學成立全國第一個文化研究機構: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2]4年來,上海各大學陸續建立了類似的研究機構(例如上海師範大學的都市文化E研究院,華東師範大學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這些機構吸收了來自文學、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傳媒研究等方面的有志於文化研究的學者,且人員互有交叉,例如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E研究院的文化研究部分,就主要是由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組成;而後者除了專職研究人員之外,還吸收了來自上海各大學和研究所的學者參加。

上述研究機構都開展了各自的研究專案,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組織、在2003年展開的一個總名爲1990年代上海地區文化分析的研究計劃,它包括8個專案,分別涉及媒體(電視)、房地産市場和廣告、街道的視覺形象、工人新村、工廠和工人的文化史、文學網站、都市新空間、服裝等方面。這些研究的第一批報告,可望在2005年底完成,並作爲一套叢書(6本),在2006年年中出版。 

文化研究雖然以打破現有學科界限爲基本特點,卻同樣需要在大學教育中開闢自己的空間。痛感到目前能參與文化研究、作出有效努力的人太少,上海地區的文化研究學者著力展開文化研究的研究生課程的建設。從2001年開始,上海的4所主要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相繼開設了針對高年級本科生的文化研究選修課。2003年,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和中文系相繼開始招收以文化研究爲課程方向的博士生。2004年,上海大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文化研究系[3]。目前,上述大學的文化研究學者正在籌劃一個提供給碩士生的文化研究聯合課程。此外,在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主辦的網站(www.cul-studies.com)上也專門開闢了課程討論區。

 不用說,上述這些活動引發了一系列實踐及理論思考上的困難和困惑。我將在這次文化研究教學營的我的報告當中,扼要的介紹這些困難和困惑,以此求教於各位同行和同道。



[1] 中國知識界1980年代獲得的那些理論資源,特別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現代/傳統、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共產黨專制/自由民主之類的兩分法的思路,此時已基本失效。

[2] 有關這個中心的詳細情況,見本文附件一:上海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簡介,此處不贅述。

[3] 有關這個系的詳細情況,見本文附件二: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簡介,此處不贅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