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

 

研究生:吳幸珍

指導教授: 張樹倫教授

中華民國92年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彰顯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主體經驗,讓長期以來被忽視的青少 女性別生活得以有論述的機會。在資料分析時,研究者採取具有性別意識的女性主義觀點 ,期望對於目前國中階段所實施的性別教育,能加以反省與批判。研究者希望藉由瞭解受 訪者在國中階段所面臨的處境,以及當時其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歸納出目前國中階段性別 教育的現況及缺失,以做為未來研究改進的參考。

  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與滾雪球方式,邀請三位今年(2003年)剛從國中畢業的女學生 做為受訪者進行深度訪談,並將訪談內容改寫為故事,最後並就其故事內容進行綜合分析 ,以得出本研究之結論及建議。經過分析後,本研究得出以下四點結論:

一、 國中女同志學生的認同及情感模式:

國中女同志學生在發展成為同性戀的認同過程中,其所面臨的掙扎與困難,和她是否獲得相關的資訊、有無支援性的團體,以及家人的態度和個人特質有密切相關。國中女同志學生對自我的概念,呈現出高度的個別差異,但都受到傳統男/女二分思想的影響,也因而造成她們適應上的困難。

二、 對老師、同學及家人的現身策略及影響因素:

國中女同志學生通常不會主動向老師現身,她們決定是否現身的因素包括:老師的人格特質、熟悉的程度和能否為其保守秘密。老師在面對國中女同性戀學生時,角色已從「性別意識中立諮商」漸漸轉化為「性別意識敏感諮商」。國中女同性戀學生會選擇性的向同學現身,並且大多能得到支援。少數同學會有歧視的行為出現,但溝通後多數已有改善。國中女同志學生會因為外力(導師通知)而被迫向家人現身,如無外力介入,則她們會試著對家人拋出訊息,但家人多半以其年紀太輕,而未認真看待她們策略性的現身。

三、 異性戀中心的課程:

目前國中各科教材仍為異性戀中心思想,不僅是「去同性戀」(不見同性戀者身影)而且還是「反同性戀」(出現歧視同性戀者的內容)。潛在課程方面,學校對服裝儀容的規定可能會造成國中女同志學生的困擾。在補充教材部分,不論是政府或民間所編寫的參考資料,都尚未得到一般老師的青睞與採用。

四、 對未來的期待:

國中性別教育如欲全面成功,尚待其他社會因素(立法、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配合。針對上述四點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三項建議:

一、 政府

立法院應早日完成相關法律的立法、修法工作。教育主管機關在師資培育及進修時,應培養老師具有性別平等觀念;在校長遴選時,應審視其是否具備性別平等意識;而在審定新教材時,更需注意其有無出現不當的性別氣質歧視及異性戀霸權思想。   

二、 學校

校內舉辦親職講座時,可以融入同志議題,藉此可以創造同志學生和父母溝通討論的機會。全力協助成立同志社團,提供所有學生一個瞭解同志的園地,也增加同志學生聯誼及加強自我概念的機會。此外,老師必須具備「性別意識敏感諮商」的態度與技巧。

三、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未來研究者可以國中女同志的婆為研究對象,或是改以行動研究法來從事研究,以及研究女同志的自我認同歷程,以便可以提供女同志學生更立即和適切的協助。

 

「本論文目前暫不全文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