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化論學生品質 高校淪為「淑女工廠」? ◎性別人權協會 以女性化論學生品質 高校淪為「淑女工廠」? ◎陳俞容 性別人權協會文宣主任 性別不只「男」「女」兩性 多年來教改不斷的提到多元文化教育,也似乎有意識到性傾向的歧視與偏見,但落實到策略時卻一直提「兩性」平等教育,許多教育工作者也為了自以為「正確的兩性關係」而非常「努力」,令人十分不耐煩。因為若是堅持性別只有男和女兩性,也只承認良好的感情關係必定建立在男女之間,看不見不同性傾向與跨越兩性刻板印象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表現,是應該尊重、是值得欣賞的,這樣狹隘的性別觀之下所謂的平等、多元不僅空洞,實際上也為同性戀和跨性別學生帶來壓迫。 「新髮禁」鞏固最舊的性別規訓 最近金甌女中學生剪短髮被記過、罰勞動和抄寫宗教經文,引起「打壓同性戀」的質疑並不是第一次,在2001年初也有學生因為同性戀情曝光,被長時約談、扣操行分數、要求轉學,最後被退學的事件傳出。這次金甌說明這些特殊的處罰是針對操性不合格學生、沒有針對同志學生,就像2001年說校方是輔導轉校非退學一樣,都不願正面回應學校對剪短髮、同性戀學生的刁難。 然而存在類似不合理的規定的,並不只金甌。自從男生平頭、女生耳下一公分的「舊髮禁」解除,許多學校反而開始針對男生不像男生、女生不像女生的形象開刀,訂立「中性禁止」的「新髮禁」,諷刺的是這些新的規定,都是在鞏固最舊的性別規訓,否定、懲罰不符合女性化的女生。然而,不同的性傾向和性別表現何錯之有? 不合理的髮規 剝奪學生受教權 當一個校長說出:女孩子本來就要學會做家事、擦地板,頭髮不能留太短也才是淑女表現。我們要說:女性不一定要長髮、賢淑,擅長刷地、誦經,師長並沒有權利將古老的性別想像強加在學生身上!更遑論學生會因為短髮、同性戀被成天刁難到甚至被退學的地步!不同的性傾向和性別表現無關品行,不應該是訓育管束項目。將同性戀和跨性別表現問題化、邊緣化,不僅造成個別同志青少年的心理影響,更是整體性別教育的錯誤示範。 「新髮禁」這種制度性的暴力規定,對學生的傷害程度和人權侵害嚴重性,並不亞於葉永誌遇害事件中的被排擠和攻擊。國民受教權是憲法所保障,雖然現在教育部已經把髮型規定交給各校自理,但是明顯壓迫到同性戀、跨性別學生的不合理髮規,已經戕害自我認同的尊嚴和剝奪學生受教權,教育部若再以「尊重各校自主」卸責,是嚴重的失職。 平等╱反歧視 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性別歧視包含著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別表現上的歧視,談論性別平等必須意識到性別的實質內涵,否則將只流於僵化的「兩性」平等。臺灣已經漸漸能體認到社會中流竄著的各種歧視,如國籍、種族、階級、殘障…,發生在政治、文化、就學、就業…各個層面,它可能以言語、肢體暴力、成文或不成文的限制與規定…種種不同形式呈現,過去我們都是針對不同的身份和狀況訂定各種不同的法律,現在應該朝反歧視法制定邁進,從根本糾正「歧視」這種仇恨心態,消弭不平等的對待。 |
資料來源:性別人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