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會議日期: 2007 年 1 月 6 、 7 日(星期六、日)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文化研究學會 會議地點:臺灣大學凝態館會議中心 聯絡電話: 0937-147-654 (陳惠敏) 學會網頁: http://www.csat.org.tw/ or http://www.ncu.edu.tw/~csa/ |
|
||||||||||||||||||
|
|
|
||||||||||||||||||
|
※ 會議主旨:
1950 年代,臺灣的都市人口約佔總人口的 20% ,今天,則是 80% ,整個臺灣頭腳顛倒。歐洲人經歷了 500 年的過程,而臺灣卻在時間上加速,空間上移動。這 50 年是一種什麼樣的歷史巨變?使得臺灣人口的空間分佈產生了如此戲劇性的改變 ?還有,今天的珠三角, 1978 年政策開放,真正的改變從 1980 年開始, 25 年就集中了 5,000 萬人口,估計 10 年之後將增長到 7,500 萬。而長三角, 1992 年才是改變的起點, 2003 年 8,121 萬人,估計 2020 年將集中 11,230 萬人口。至於近年才被提及的京津冀都會區域,則有 9,300 萬常住人口。這是人類歷史上所未曾有過的移動經驗。
伴隨著農民進城的過程,一方面,在臺灣,各種形式的拉白布條、無米樂事件、以及這幾年的社會兩極化,已經是可以見得到的社會排除後果了;另一方面,珠三角的血汗工廠流的就是農民工的血汗,連十五大計劃裡都已經指出了才起步的京津冀 272.6 萬貧困帶裡的貧困人口。
在全球經濟表現之中, 1990 年代之後就成形的北加州灣區、臺北新竹科技走廊、珠三角之間的越界連結,以及 2000 年即已浮現的北加州灣區、臺北新竹科技走廊、長三角之間的越界連結,早就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這就是全球都會網絡間的流動,被認為是資訊年代區域發展的新形式,也結構了廿一世紀的都會區域的新空間形式。在臺灣,由蘇澳市往北 、向臺北延綿,由北臺伸向中臺、南臺,蔓延整個臺灣西部至屏東市為止,不分城市與鄉村,也分不出是否為城郊,一個臺灣西海岸都會區域已經浮現了。在剩下來的農村區域 賴以生存的,置於全球都會區域之間連結的網絡之下,生產關係、階級關係、權力關係、與文化體系都正在面臨重新界定的過程。
這是新的「城流鄉動」!面對上述經驗資料所拼湊的空間隔離與都市片斷化圖像,我們確實已經知道,這些已經不是過去西方學院裡都市/鄉村 (urban/rural) 兩元對立的既有研究成見得以解釋,也不是過去西方都市化的理論架構得以套用無礙的。我們只有摸索過河,探索這條容不下鄉愁與逃避的不歸之路,然而,這卻是我們所不得不面對的狂亂的都市生活與難堪的精神狀態。
我們幾乎有了「民族國家」,我們幾乎有了「民主」,我們幾乎有了「城市」,我們也幾乎有了「市民」。
讓 2007 年的文化研究大會來共同面對這場變局! 我們進一步的子題包括有:
※ 文化研究年會議題規劃 (詳細徵稿說明,請參考: http://140.112.191.178/csa/CSA2007/CSA2007.html ) • 當代臺灣客家研究:反思觀點 • 遷移的文化向度:移民與文化研究 • 文化政策/文化治理 • 殖民城市:過去與現在 • 殖民建築 • 空間的文化形式:方法與認識的反思 • 身浸裸湯 • 街頭行動 • Global Queer, Local Theories • 跨文化「物」理學 • 異文化與在地化風格融合的圖像詮釋 :東西藝術文化交流 • 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東亞:情感記憶的橫向探索 • 性/別的空間再思:性/別、身體與城市 • 開放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