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週:Beck的風險社會(I)
何春蕤教學筆記
本週閱讀內容:Beck, Risk Society 87-126
-
材料選擇:
一個有關浪漫愛的課程為什麼要從《風險社會》讀起?──現代自由戀愛經歷抗爭(對抗父母、家族、階級的宰制),終於獲得選擇(婚姻)對象的自由,也似乎愈來愈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營造人生關係,然而,婚姻和愛情卻出現了更多的問題與不穩定。面對這個歷史現象,很多人歸罪於:現代人主體性較強,包容力較低,誘惑太多等,終究歸因於個人的人格不健全,感情不成熟,世風日下等等批評。這些分析往往最後終結於另外一些充滿道德教訓、要求個人等候或專一的結論,企圖以靜制動,以保守的態度來回應社會變遷。如果我們承認人不是活在真空中,那麼就需要對這些問題和變化進行更為廣泛的觀察分析。風險社會提供了一個社會歷史脈絡的解釋,也針對婚姻感情在這個情境中的狀態做了細部的分析,讓我們理解個人生命中的衝突變遷實際上有著比個人性格更為深刻和複雜的催動力量。(不過,我們沒讀那個談第二現代如何形成風險社會的第一節,而只從第二現代如何衝擊個人和人際關係讀起。)
-
風險社會的概念:
當代對於社會變遷有著許多不同的標記,如民主社會、開放社會、資訊社會、後工業社會、全球化等等,這些概念其實都在企圖描繪此刻的社會的某種特性(例如政治結構、知識結構、生產結構、全球結構等),認為是這個主要特性使得社會的性質有別於前一時期。因此看到「風險社會」這個名稱就要注意它專注了什麼層面,它指出了主體的什麼位置和狀態。由書中來看,風險社會強調的是現代性(modernity)高度發展時帶來的一些不可預期、不可掌握的趨勢──當年創造了愛情、婚姻、個人自我的那些現代性,現在也導致了它們的自折,創造了其中的風險,個人被迫必須要有自我反思調整的能力(reflexive),而這些發展已經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結構與個人的情境。那種不可預期、不可掌握的風險構成了現代人的自我認識、自我定位、和因應措施。當然,這樣的個人意識對於構成那種要求泯滅自我的親密關係是會有一定程度的衝擊的。
在後現代概念已經流行的年代重提「現代」,有什麼特殊意義?(什麼是第二現代?晚期現代?自折現代?)──有多重意義。第一,相對於後現代說法強調的虛無以及個人的無所定向、與現代精神的斷裂,「自折現代」的說法認為理性仍然有其重要性,是個人精打細算的基礎,雖不保證結果,但是至少是可行的,不過同時也放棄哈柏馬斯的啟蒙主義式定位;第二,自折現代認為現代性的基本邏輯才剛剛開始充分/激化的發展,現在我們看到的不是另一個階段,而是現代階段的高度發展。基本上來說,維持現代的說法是希望在面對巨大的全球風險中尋求希望和積極作為。Making the circumstances of modernity contingent(不是必然), ambivalent(不是全然的惡或善)and susceptible to political rearrangement.(仍有介入空間)
對本課程而言,「自折現代」最有啟發性的特色就是「個人化」──detraditionalization與deroutinization都使得個人不能再倚賴既有的成規和例行公事,反而要有非常奮發而自覺的生活方式。勞動市場的發展、消費文化的操作,則在另一些層次上鼓勵主體發展個人性,學會/練習經營自己的人生,要有彈性,要能克服障礙,能接受挫折而再爬起來。這種趨勢不再像個人主義那樣,只是少數優勢階級可以享受的特權;它不再是隻在都會區,而已透過經濟能力的普遍提升和媒體及消費的無遠弗屆而擴散到鄉村。在這種情境中,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成了抉擇,再也沒有命定的、確定的先驗人性。但是在這個高亢的、解放的基調中,還有另外一些發展:更多混雜的、矛盾的異常現象,自由與失敗的並存。Ambivalence, hybridity都成為基本模式(見」Precarious Freedoms」)。
Beck的基本論述架構──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in modernity:(87-90)
- 社會的基本要素在高度現代化趨勢中被「去傳統」而消解:as individuals enter the labor market en mass, the detraditionalization of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dissolves the traditional parameters of industrial society, setting off series of liberation
- 階級的凝聚力被淡化,個人成為中心:class status recedes, replaced by individualized forms and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which compel people to make themselves the center of their own planning and conduct of life
- 不平等仍然存在,但是被轉化,視為個人問題:social inequalities intensify along with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such inequalities; that is, problems of the system are transformed into personal problems and failures
- 抉擇和協商及個人化等基本模式,複雜化了家庭內部的操作互動:individualization also happens inside the family, leading to struggles between diverging multiple ambitions, constraints, duties and powers; negotiations become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hus weakening power hierarchies
- 隨著個人化趨勢,現代性的基本精神(自由平等)衝擊家庭,挑戰性別、代間封建結構,形成緊張衝突:principles of modernity (individual freedom and equality) directly impact upon family and gender relations, sexuality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 個人的自由同時總是另一種倚賴/限制,也因而形成反省社會矛盾的契機:the individual himself or herself becomes the reproduction unit of the social in the life world, yet increasingly more dependent on the labor market; biography becomes a reflexive project and new forms of control are created
- 可能的社會運動來自新的主體集結動力:rising expectations desire life of one』s own, leading to clashes with administrative and industrial interferences; growing awareness of such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s lead to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movements
就Beck而言,勞動市場是促進個人化的主力。The individual enters the labor market and are individualized by its three dimensions: (92-95)
- education: the individual encounters universalistic forms of knowledge which displaces local forms of knowledge, establishes delicate and anxious relations with social mobility, acquires reflexive knowledge of own culture and modernity. 與普同知識的接觸,對自我定位和期望的改變,都促進反思和個人化的趨勢
- mobility: occupational mobility forces the individual to take charge of own life; being divorced from traditional ties, constructing non-local networks. 就業市場的快速變動,迫使個人也要有高度流動性,因此必須鬆動原有阻礙流動的那些傳統力量和連結,更加形成個人化
- competition: people have to learn to advertise and present uniqueness of their work and accomplishments; competition undermines the equality of equals without eliminating it. 競爭要求個人化,而不斷的競爭使人在與本身同質的人群中也覺得孤立
另外還有一些發展也促進個人化的趨勢:
- hightened standards of living makes possible the democratization of formerly exclusive types of consumption and styles of living。生活水準普遍提升,消費休閒都普及化,因此差距仍然在,但是不那麼明顯。個人化也擴散到非資產階級及非都會地區
- juridific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decreased dependency on organized interest groups to solve problems。勞資問題可以用訴諸法律來解決,個人不須倚賴工會組織,在這個最需要組織力量的面向上也趨向個人化
這些個人化的趨勢都已超越Marx或Weber過去對資本主義所帶動的個人化趨勢的評估和分析。傳統的階級文化和凝聚力已經無法解釋新的個人化動力和現象,新的由個人判斷、個人抉擇、個人創造的團體和階層體制正在形成──愈能處理風險和反思,就愈有能力處於上層維持優勢。
這樣一個個人優先的雇傭社會,當然也衝擊到家庭內外的主體互動,或者說,私領域的衝突有其社會的理論的面向。社會矛盾於是內爆於家庭中:(103-125)
- 自折的現代工業化:建立在不平等的性別區分上的核心家庭是工業社會的基礎,但是在個人化的社會平等化過程中,這個家庭基礎也遭受質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工業化建立在生產與家庭的割裂上,兩者以不同的邏輯來操作,本來就有矛盾,終至崩解──工業社會的進展和其解體是同一件事(這就是「自折」)。
- 個人化的動力形成「先作自己再做人」的基本態度,男女脫離了原有的角色,享受新的自由。但是人際關係的廣闊多彩也使得它們更形短暫、表面,個人反而愈來愈渴求分享內在生活(婚姻愛情),但是個人化的趨勢也使得那個分享愈來愈不可能。孩子逐漸成為唯一存留不可改變的主要關係,也因此形成另一種迷魅re-enchantment,以抗拒難以避免的寂寞。
- 有選擇,帶來更多衝突,因為正是在選擇所造成的差異後果和風險中看到了性別不平等的證據:女人的性別角色侷限了她的社會角色、女人會經歷空巢感、家務勞動去技術化使得女人離家尋求生命意義、女性情慾因生育規劃而愈來愈有空間、教育和訓練使女人更有志業期待。平等帶來的人生期望使得不平等的現實更難以承受。
就Beck而言,家庭的未來並不是回歸核心家庭(因為整個社會以及主體的狀態已經變了),也不是像女性主義說的那樣追求絕對的平等(那就正好順從了勞動市場的渴求,終究孤寂以終)。因此建議改變工業社會的結構,以侷限的、承接的措施來減緩個人化的衝擊。具體而言,例如由企業來負責家庭的移動(Beck的假設中,家庭還是一個必須保護的單位),個人必須有基本的收入以保障她不必為謀生而工作,小型公社,改變住家設計等等。Beck承認這些都是理論,現實中還需要男男女女自己去實驗共處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