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浪漫愛危機
Modernity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 Romantic Love

授課教師  何春蕤
(八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課程)


第六週Giddens的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I)

何春蕤教學筆記


本週閱讀內容:Giddens, Transformation 37-64

本書(1992出版)之脈絡──在性革命的脈絡中思考已經浮現的親密關係的革命:基本上Giddens覺得性革命在過去數十年中似乎已有長足進展,例如打破處女情結、青少年性行為增加、性活動多元化、性在個人生命的期待中愈來愈重要等等,已成為潛在的自由國度,性也已構成了自我認同。性平等必然要求兩性都調整視野和行為,然而仔細看來卻發現,這種感情上的調整步調很慢,性與愛與性別三者不斷糾葛在一起,舊的東西好像很難徹底去除。不過,Giddens想要強調,在這個過程中,女人已經創造了一個新的感情秩序(emotional order),開始探究在情慾及感情上都平等的「純粹關係」有何可能。浪漫愛雖然一方面使女人安身立命於婚姻家庭之中,然而它也是一個積極且激進挑戰男性文化的力量,因此Giddens認為需要探究浪漫愛的可能激進發展,以願景一個有emotional fulfillment的社會。純粹關係的形式則須要從浪漫愛到匯流愛。

事實上,感情領域中也已經可見長足的發展:relationshipcommitmentintimacy變成描述人際互動的重要字眼,這些字眼蘊涵了平等地位、積極打造、協商溝通等內涵,日常生活和親密關係不再倚賴傳統的穩定和例常,也因而充滿實驗性質。relationshipa close and continuing emotional tie to another

在訪談中,Giddens更指出:現代的親密和古代有別,須要積極維持,actively sustain,伴侶之間更為平等因此須協商溝通,故對話成為關係的基石,浪漫愛改變了親密關係結構(這個結構完全靠情感溝通,對方是特殊的他者,關係成為私人的敘事而非家族敘事,自身的投射構成對方的理想化形象等等)。18世紀開始的浪漫愛是個forward-lookingcolonizing an empty future的敘事,向前看,企圖掌握未知未定的未來,攜手創造以兩人為主的傳記,the couple超過其他血緣關係,時時需要情慾和感情的溝通,而且還是排他的,而個人的生命歷史不再與社會有直接聯繫。女性主義認為浪漫愛是陷阱,但是Giddens認為這個說法錯誤,浪漫愛其實是女人推動的,以要求情感溝通和關係平等。浪漫愛是dream也是projection,夢想和投射使得浪漫愛容易被操弄(lends itself to exploitation)。浪漫愛中的忠誠(fidelity)及誘惑(seduction)、親密(intimacy)及拋棄(abandonment)是齊頭並進的。而且羅曼史總是顯示humanizationprogressive equality,女主角逐步馴服男主角,最後建立相互的尊重和理解,形成更深的愛。不管多理想,至少這已經折射出正在發展中的純粹關係。浪漫愛反映了愈來愈個人化但仍然被父權統治的社會中的女人的夢想

浪漫愛所建立的現代親密關係是一種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是現代親密關係的原型,雙方為了這個關係而不是因為經濟或家世的考量而進入這個關係,相互滿足感情需要,專注於共同探索自我以及創造共同的傳記歷史,因此需要持續的自省與互信。由於是建立在雙方的承諾(而非大家族的網絡)上,因此也比較不穩定,到了晚期現代,在女性性解放和性自主的衝擊下,就更形脆弱。

課前預習問題:

  1. 請解析Giddens在第三章中如何呈現「現代」對性、性別、愛情之衝突──這個衝突主要呈現為理性、平等、自由等等現代概念如何積極塑造了現代浪漫愛的內涵。最早的Amour passion:是普同的(universal),這裡的性激情與對他者的崇拜結合在一起,把個人從日常中抽離,準備採取激進的策略或犧牲的作為,在態度上挑戰正統傳統,性質上則有強大的急迫性,不穩定,如宗教熱誠般的魅惑,但很容易冷卻消失,激情但短暫。現代浪漫愛Romantic love則結合了以下這些在那個歷史時刻匯集的因素:歐洲出現一些與基督教道德觀相關的ideals of love,把激情恆久串連起來,並把對神的忠誠擴散至對特殊的人也如此。18世紀啟蒙年代開始出現的浪漫愛便是吸取了這個來自宗教愛的傳統,與性和肉慾保持距離,並且首度把愛和自由的理想連結起來,以此來得力衝破原有的家族及階級限制。另外,現代化升高了理性的地位,理性理解各種社會及物理過程取代了神祕主義和教條的統治;在理性國度中本來沒有感情的位置,但是事實上理性卻重組了日常生活,羅曼史雖仍然像過去一樣被視為和宇宙命運相連,但同時也面對了一個開放的、可控制、可盤算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在理性浪漫愛引進了反思和「敘事」的觀念來編織個人傳記之時,生命不再是例常義務的,不是戀了愛、結了婚就算了的,而是開闊未定的,也因此需要積極打造/經營。從性別的角度來看,浪漫愛是女性化的,由女人來鞏固愛情,而浪漫愛也常常和母職相連,這一方面限制了女人,卻也使女人發展出其他的親密領域來(如姊妹淘友情)。羅曼史小說反映了女人無能實現自我,但它也是希望的文學,拒絕的文學,是打造平等關係的文學。
  2. 第四章建立浪漫愛和匯流愛的差異,倒底有何意義?──浪漫愛當時還是壓抑性愛,過度投射因而倚賴對方,對兩性待遇不平等,因投射而不見得對對方瞭解。匯流愛則預設了社會(特別是女性)性開放(不再有貞操情結侷限女性的生命)、向對方維持開放及付出(而不是激情纏綿,這反而是正常度日的親密關係之必要條件)、積極努力維持(因而需要持續協商)而隨機變化(不死纏爛打,不期望永恆)、雙方平等(不再對女性不利,不再單方付出)、多元性取向(不限異性戀)。Giddens想指出,浪漫愛的危機來自其歷史社會情境所塑造的特質,以及它在社會繼續變遷中所進入的危機,因此將逐步演進為匯流愛。
  3. 請在社會及個人的層次上解釋關鍵字:reflexivity。反思、自省、自折──這是現代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具體展現。現代化的過程中,理性的功效逐步發展,工業化分解了原本完整的生產過程以便機械化、規格化、標準化;這樣一來,如何分解、如何連結、如何配搭都需要更理性化的安排,更強勢的掌管和經營,以達成最大的生產力。而當生產模式愈來愈分散在廣大的空間中,環節愈來愈多時,全球化的趨勢更需要理性化來manage,也因此需要更大的理性化來rationalize整個過程,使符合特定目標和利潤所需。這就是為什麼在晚期現代的知識社會中,專家更為掛帥,需要設計更多民調、問卷、測量方式來不斷檢視生產的performance,掌握效率和競爭,因此理性反思更為重要。在個人方面,作為這種理性化的生產體制的承擔者,個人面對充滿未知的現實,被不斷變化的世界要求進行理性反思、盤算,以便調整自我,適應變化的環境,掌握變化,發揮最大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當然會被detraditionalized(因為照章辦事就不需要理性反思,也就不會提升效率,機動轉型),這樣,一切不再是given,而需要個人思辨,所有的認知以及未來都是open的,需要持續被個人的理性重新組合在敘事中,需要被不斷研究檢討改進。這樣的社會文化環境當然會對情感和性都有影響,更不用提愛情和婚姻。(當然這樣的社會的工作強度高漲也是可以預期的。)

Giddens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1991)顯示,individuality在各個時代都有,但是reflexivity是現代自我最大的特色,也構成了主體的認同。反思在情感上重建過去,以便投射一個統一的敘事,迎向/殖民/開拓未來。Self透過一連串變遷和推移,邁向真實自我authenticity,因而形成一個軌跡(敘事、傳記),我們都是self-pioneerscharting our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our own fallible, contingent history。自我是一個不斷重組和改變的開放事業,建立reflexively ordered narrative of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