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浪漫愛危機
Modernity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 Romantic Love

授課教師  何春蕤
(八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課程)


第十週:Featherstone的Introduction
何春蕤教學筆記


本週閱讀內容:Featherstone, 「Introduction」 1-18

上次我們提到Langford的文章中,就L而言,Beck指出了浪漫愛理想在去工業化的社會中的「危機」;Giddens則強調女性的解放自主已經fragment浪漫愛,其平等關係顯示性戰爭已經結束而且勝利;Weeks也認為民主化的代價當然就是關係的不穩定。L不滿的是,這些民主派的學者都不把浪漫愛當成生產不平等關係的場域。她認為:權力不只是差別意志的爭戰,權力關係不等於個別決策的集合,權力並不是以理性模式來操作,協商和共識不等於平等,合約式愛情說不定只是一個迫使受制者同意的有效方式。【這些當然都有可能,但是說穿了,她想指出,權力是結構的,廣大的,籠罩的;只要權力有不平等,就什麼都可疑且無望。但是事實上,至少擁有不平等權力的人之間進行協商,總是和那種完全沒有協商空間不一樣。但是機會在那裡,可能就在那裡,個人要是還不把握,那就只有怨自己了。】

問題:從社會規範中逸出的龐大自由力量,怎可能順從社會民主所進行時的理性協商原則?無意識力量中的自由怎可能形成有意識的協商?──因此L認為民主化可能創造了一種新的愛情,但是這種愛情卻不一定能經得起民主化的衝擊。【這裡的質疑都是本質主義式的假設了愛情有某些本質,而理性則有另外一些本質,兩者一定無法相容相讓。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種mysticism的說法將要導致何種結論呢?】

Featherstone的簡介文章介紹了以下愛性研究的現今版圖:

page 3, Mary Evans:小說家通常對愛情抱持批判和懷疑,視其為低階(而非理性)而女性化的表現,誕生於男女不平等社會的愛情當然是以馴化、征服、獵取等等方式來理解愛情,因此愛同時是弱者的武器和強者的壓迫。愛情幫助弱者以此攪擾強者的穩定,但追逐的熱誠也使得強者在不成功時轉向以暴力回應。眼下,錯讀感情訊號愈來愈多見,對愛情的憧憬扭曲往往窄化了人際關係的可能發展。【愛情的誕生動搖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

page 6, Eva Illouz18世紀開始,醫療體系分割了愛與性,以便把性的身體放在bio-power之下,故而關注追求感覺刺激,使得短暫重複發生的affairs取代了長久共同人生敘事的愛情。二次大戰後追求新奇和享樂的文化特別歡迎這個發展,當都會新中產階級愈來愈會消費享樂,感情和價值日趨多元化,天長地久的浪漫愛愈來愈失去吸引力,人們對它也缺乏信心了。Cas Wouters曾分析1960年代自助手冊和女性雜誌,發現性愛比例在性別層次上有重大變化,6070年代下層的情慾要求日增,在平等方面也有進步,但是80-90年代上層感覺壓力加大,社會解放退潮,男人重新訴求女人的舊身份,女人則訴求男人的新身份,性與愛都不再是given,而是talents to be exploited【或許性革命不是從壓抑到解放,而是性的性別規範鬆動,也是性的活潑運用】

page 7, Zygmunt Bauman:身體愉悅愈來愈重要,fitness取代health成為身體目標。Fitness是個沒有上限的概念,由於無法設定規範和界限,因此相關的渴望和焦慮也都加大【增加了更多商機】。另外,後現代的性只關切高潮,性藥成為全球風行。藥物、發明、訓練、諮商都成為新身體愉悅政治的重要必備【又是無限商機】eroticism就是性的「文化加工」。

page 8, Andrew Travers:愛的凝視非常強大有力,這種embodied passionate love常常悲劇以終。但是過去有關凝視的說法也太簡化,因為它對男人女人的各種凝視都不敏感,女性凝視本身常常也包含慾望和愛情的緊張狀況,渴望與對方互通、延續結合,因此並不都是subservient,反而對世界的複雜以及希望與經驗中的緊張都有著很成熟世故的理解。【這個分析對女性主義的male gaze論有挑戰】

page 12, Henning Bech:都會和性需要被連起來看,因為現代都市最近50年來都是telemediated city,也就是在電視上看到的陌生人性愛世界,因此狂想和現實在期待中帶來無限希望,在civil inattentiveness中運作,有例常的無聊監控,也有片刻的involvement【揭露Goffman有關文明的有意不注意說法之下其實有著情慾暗流】正如Benjamin也說過現代都市空間中不斷流動的新感受和半熟經驗。都市地景成為戀物化地景,都市地景就是性化的地景。

pages 1-3 Octavio Paz:把性當成基本項目,愛情和情色反而只是衍生的項目。情色是性慾的發明、細緻化、馴化、規範化等等無盡的多種形式。愛情則遠遠超越身體而欲求靈魂,在愛情哲學的社會氛圍中追求完整關係。這個愛情哲學出現在一定的社會、智識、道德條件中,有時愛情甚至成為一個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例如宮廷社會,還會相應發展出宮廷禮貌來),這種愛情文化的誕生是因為出現了文化專職人士來普及愛情圖像故事【愛情再現的專業化生產】 12世紀法國抒情詩文類的出現也提供了非貴族人口有機會聆聽吟遊詩人的吟唱。這些詩人的社會位置,相對於他們所吟唱的上層對象,逐步形成愛情詩中對愛人的崇拜謳歌。另外愛情還有賴女人的社會地位提升,她可以吸引、選擇、拒絕、有自身的存在,不過仍然多數侷限於上層社會女性。

Norbert Elias:宮廷社會的鉤心鬥角與繁文縟節,也使上層人渴望透過與下層人的戀愛來對抗這種要求,他們渴望簡單的、樸實的生活,希望有expressive, spontaneous關係。【宮廷生活的複雜化結構化使得人們尋求出路而形成愛情情操】浪漫主題形成文學,後代繼續發展這些愛人們的痛苦歡愉,產生更多愛情的再現。

page 4, Elizabeth Beck-Gernsheim20世紀後半,家庭也在個人化,福利國家提供女人許多支撐,使她們不至於被市場逼死,女人自主性提升,可構築自己的生活,當然也就開闢了市場,生產有關關係、身體、自我、性生活的各種指南諮商和治療。除了自折現代的力量之外,顯然還有許多其他的社會文化力量操作【如商品生產和消費】。家庭的成員開始有各種動力和傳記,有自己的生活,愈來愈個人化,分化,但是也強化了對親密關係和安全感的渴求,因而有愛情的正常性混亂。

page 4-10, George Simmel:愛情既是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但是也創造了第三個term,是遠超過個人的關係的。激情邂逅常常有著很美學化的形式和時間感,外遇在某些情況下,不但溢出日常生活範疇,也到達鮮活和敘事連貫性,使得這段生命像是做夢或藝術。The erotic變成人的就贖及內在生命秩序。【原來外遇邂逅還有這麼深的含意】

page 5, Niklas Luhmann:浪漫愛是symbolic exchangeBaudrillard)的重要工具。前現代人們的愛情對像有侷限,但是工業社會中激情遍及所有人口,1819世紀的各種文學都已經提供了各種符碼和操作來幫助人們適應愈來愈多陌生人的世界。激情愛其實鼓勵陌生人相遇對話,自由情緒的市場開始發展,衝破過去的限制。【在一個充斥陌生人接觸的社會,在就有人際關係無法籠罩親密關係的時刻,愛情準備了個人的情緒來迎接與陌生人邂逅】

page 13, Jeffrey Weeks:性的公民權相關的正是公私領域之分的重新融合,挑戰親密為何必須侷限於私領域,拒絕建構公領域為異性戀領域。公民權就是要求人人可以在公領域中作為完整的權利義務人。公民權的擴張是從政治-經濟-社會-情慾。公民權因此包含身體自主權,自由交友權,再現自我的文化空間,公共空間,認同選擇,性別經驗。這些議題在同志運動從越界攻擊轉向公民權利時出現。【公私領域的劃分就實體化了權力結構在公領域中的不可動搖的決斷力,也鞏固了私領域中不為其他力量介入的權力籠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