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類的升降──Watt的經典作品協助扭轉了新批評對詩的關注。他提出一種歷史的、文化的批評,解釋了社會變遷的方向,以及新閱讀群眾和文學生產方式的誕生,也因此聚焦小說作為文學批評的正當對象。本章則說明小說代表了一種新的敘事,新的文化事業,新的閱讀人口,新的主體認知,新的性別圖像,反映了英國社會的重大變化。
Watt在1938年開始這個研究計畫時,他有興趣的是18世紀英國閱讀大眾和小說興起之間的關連,最後則聚焦於三位重要小說家(Defoe, Richardson, Fielding)出現時的favorable conditions in the literary and social situation。而小說最大特點就是以個人特殊的、具體的日常生活細節作為值得寫作的主題,而且有著冷靜的科學的寫作方式,情節由個人的行動來帶動,有個性描寫和詳細背景,甚至連名字都有當代的真實性;因此在文學實踐上,不是重複傳統文學規範,而是有批判性、想創新,建立新的形式和內容。小說主要就是關注主角個人如何不斷反思其過去的經驗和回憶,人物性格如何在情節進行中發展,終究構成其身份認同。【反思-自我-傳記】
在閱讀大眾方面,勞動階層因為工作強度過高,居住環境光線不足而無法享受,中產女性則閒暇時光增加,在中產世界服務的僕人和學徒階級最有機會接觸閱讀,新形式閱讀材料(小說和報紙)出現,滿足快速、走馬觀花、無意識的閱讀【閱讀的意義在這些條件中有了重大改變,休閒式閱讀興起,有別於過去優勢階級古典文人那樣有意識的嚴肅思考】。閱讀資料生產制度也改變,貴族品味退位,市場成為生產的支撐,作者群和出版者都中產化而非純粹菁英,prose取代詩,易讀、長篇、不須太多設計的寫作,經濟收益的考量左右了文字生產【不但是訴求中產讀者的程度,也還包括寫手為收入而做的長篇考量】,菁英和小民、宗教和教導、政論和文學都混雜著出現。總之,中產的、商業的考量成為主流,也深刻的影響了與此共生的小說:informative, improving, entertaining, easy reading。
在愛情方面,古代不認為愛情值得書寫或費心努力,即使在中世紀宮廷愛的年代,這種愛也只被當成讓貴族女性狂想的真空國度,與現實生活的細緻具 體都無關;劇情發展因此多集中於武士所經歷的偉大冒險,而非他對偶像的愛情。浪漫愛充其量只是一個抽像的理想的背景力量。但是在小說的年代,愛情有了新的重要性,而這和婚姻家庭制度的深刻變化有關。
本週預讀問題:
- 請整理第二、三節(138-151頁)中所談當時歷史社會條件變化對婚姻家庭,以及特別對不同性別的主體的多樣衝擊──女人地位低的時候,兩性的感情關係也被視為不重要,12世紀宗教國度世俗化才開始看重愛情,但是中古愛只是閒暇狂想,女主角被理想化,貞節也提供不了太多情節發展,結果只得去寫英雄為愛而經歷的冒險。稍後英國把愛情連結到婚姻家庭上(像失樂園就是婚姻史詩),新的經濟個人主義弱化了親子宰制,年輕女人有了較多人生選擇,而去傳統的社會趨勢也使得婚姻小家庭化、合約化(conjugal, contractual marriage),對象和婚姻品質的選擇愈來愈重要,這麼一來,愛情就成了此中很重要的凝固劑,是女人幸福的保障。事實上,這種變化對女人十分不利,婚姻變成放棄地位財產和自主性,家庭工業的式微也使得女性閒置,大量的產業後備軍使女性工資下降,婚姻不得不考量物質條件,買賣婚姻、私生子、晚婚、性道德的改變都益形明顯,未婚女性地位更不利(老處女一詞出現),被視為在家庭經濟中沒有貢獻,有些則轉向寫作,當時著名作家身邊都有許多未婚女子。無法結成理想的婚對大量的女僕閱讀階級而言更顯著的痛苦,小說此時提供了想像的出路,以細緻描寫來界定新的婚姻生活,法律則窄化婚姻的合法性,鼓勵深思熟慮的合約婚姻。
- 請準備報告第五、六節(154-173頁)中對當時性態度和性觀唸的變化所作的分析──Watt在此模仿Weber的分析模式,Weber注重新教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關係,Watt則指出清教精神對婚姻愛性的影響。Pamela一方面鉅細靡遺的描述婚姻生活內容,一方面卻也描述婚外性的可怕,兩者都是清教徒特有的觀點(個人主義和反教會聖職的趨勢都賦予婚姻屬靈的地位)。18世紀婚姻被高度理想化,並深入日常生活每一細節,愈是世俗化,道德就愈窄化,貞節成為首要美德,許多新的字眼出現帶有性道德的含意,攻擊雙重標準,想把男人拉到女人的道德層次上,認為性開放式和貴族及文士階級相連的事情,中產階級要顯示自己的優越就要靠道德上的嚴謹,婚姻成為性的唯一居所。這個新的性意識形態促成了新的理想女性角色,非常年輕、清純、脆弱、被動,只要遇到性的事情就會昏倒,連僕役階級都深深受到影響,而在身體上展現出這個形象,這個新女性角色的發展也強化了兩性間角色的差距。這些社會變遷不但建立新的道德、新的性別角色分野,也建立起求偶、婚姻的規範來。Pamela則以統一的形式將道德純淨和階級不純淨接合起來,socially inferior的中產階級卻morally superior;清教徒把靈性和肉體接合,婚姻有了新的屬靈和社會意義。小說結局的逆轉正是因為當時社會風氣不容許女人表現任何性方面的主動和慾望,因此讀者一直不知道主角的真正想法,因此結局才有趣(性別角色差異大,但是心靈渴望卻相去不遠)。當時對性純真的高度要求卻同時顯示想像力可以為所有的事物染上性的色彩;因此小說的語言乾淨,主題卻總是圍繞著性。Duality:檢查與挑逗並行。小說因而詳細呈現個人關係,但是卻有許多複雜的張力和差異使故事更豐富。
- 請準備報告第六章(174-207頁)中的個人化現象及其各方面的助力和展現方式,有哪些具體的物質力量助長了個人化的發展,小說這個文學形式如何配搭了這樣的發展──透過敘事取向的轉變subjective and inward(宗教上新教的內省、哲學上以人為世界中心及責任歸屬、個人主義的自我及隱私生活都更自覺),小說的寫實使得讀者可以進入主角的心靈。首要就是書信體的出現,更能表達作者感受,也更能展現主角心靈,對sentiment比action看重。而且寫得好像在記錄主角立即的、自發的主觀感受,由於鉅細靡遺,貼近現實不做選擇的描寫,讀者也必須練習自己從這些細節中選擇要注意的,反而促使小說的閱讀成為主動的參與式活動。這種女性的、非專業的寫作方式也幫助作者從傳統文學生產模式中逃離,只要能描述真實,新字彙、新形式都成為可能,反而創造新形式。再來就是都市化,倫敦等大都市快速成長,不同階級愈來愈貼近但是也愈來愈區隔,經歷18世紀都市的徹底重整(門牌號碼、城牆拆除、路面下水道路燈維修單位),使得原有的凝聚cohesive社區不再,而有了現代社會的都會文化,以表達經濟實力的物質(華服、馬車、房屋)為主要價值,股票市場取代了教堂成為都市地景的中心。小說基本上是都市的描寫,主題上常常是個人在大城市中尋求發達(寫實主義),或是透過故事來對都市的氛圍進行研究(Balzac, Zola, Dreiser)。書中的都市人有著多重身份,沒有固定聯繫,沒有固定社群,這麼一來,個人的私密關係就益形重要,以提供情感安定和理解。18世紀中,孤寂和匿名成了無政府狀態的都市中的常態,人們的接觸更為惟利是圖,快速短暫,沒信心。相對應於都市,市郊興起作為逃避處所,是以隱私為主的女性化空間,配合了當時的性別想像;同時有了個人房間和壁爐,有了鎖,更重要的是,閱讀寫作(都是很個人的)活動有了物質基礎,有closet-library,16-18世紀書信於是大興(郵政系統改善)。印刷術在這個過程中提供了最廣泛的物質背景,不再是為口語唸出而寫的詩或散文,而是以平面的印刷為主要表現方式的報紙或小說。而作為出版人,Richardson也很善用印刷鉛字中的各種招式(italics、大字、dash)來寫景,傳達感情。駕馭著印刷術的權威來籠罩讀者,平面文字的impersonal authority也方便徹底滲透讀者的主觀心靈,孤獨的、匿名的閱讀活動也使得讀者更能窺視角色,使得在主題上,性話題更能被文字呈現,適合溝通祕密的感受;而在形式上,混雜了romance和formal realism,寫實掩蓋了浪漫的狂想,使得私密關係得以供人探究,而也是在心靈世界的多樣有意識上,任何平凡的個人才會是值得大書特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