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問題少年到同班同學──性別敵意事件之防範
校園學生之間因敵意而產生的摩擦屢有所聞。時常考試第一名的學生可能會被老是考差了的同學私下教訓;常常向老師「報告」同學間小道訊息的學生也常常被其他同學警告;而更多的敵意則來自男女學生間的性別成見,例如對較為怯弱、較為瘦弱男生的嘲弄,以及對較為大膽、體格粗獷女生的揶揄。
當這些衝突產生之時,老師都是怎麼處理的呢?這樣的處理方式能不能消弭同學之間的緊張關係?如果不能的話,又是那裡發生了問題?
雖然老師不斷告訴學生,男生和女生之間要友愛相處,男生要尊重女生,女生要體諒男生;可是,校園中不同性別學生之間的敵意事件不但不減,反而有增加的趨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學生之間的敵意呢?是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防範於未然?
老師愛女生,還是愛男生?
首先我們要知道,學生彼此之間的關係好壞,並不只是學生個人好惡的問題,而常常和老師對待他們的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同學心目中,那些被老師「另眼相看」的同學,往往有著不同於其他人的地位:常常惹老師責罵的學生可能在同學間也不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老師特別照顧的那些學生則多半會遭到同學的嫉妒,因而引發彼此之間的衝突。
而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常常牽連到學生的性別歸屬。雖然老師通常都認為自己很公平的對待學生,然而,遇到不同性別的學生時,老師常常不知不覺的在行為上或在事情的分配上表現差別待遇。
例如,通常老師會叫男生負責搬重物,會覺得男生比較皮、容易衝動,因此比較需要老師嚴格的調教;也可能老師認為男生比較不怕處罰,於是傾向於對男生疾言厲色,常常注意到男生的舉動,給予糾正或處罰;男生和女生之間有衝突時,老師也傾向於認為應該是男生主動挑起戰端或欺負女生的。相較之下,老師總是找細心的女生幫忙整理抽屜、倒茶,認為女生較柔順、聽話,容易被欺負,所以較採取保護女生的立場;認為女生感情細膩而敏感,所以她們做錯事時,老師常常以勸說代替處罰;更因為老師相信女生比較不會主動與人爭執,一旦發生事情,在還沒弄清楚真相前,老師多半認定可能是男生做的,而在言辭上對女生多所袒護。這些差別待遇都造成學生認為老師比較喜歡女生,學生對老師的處置不滿也因而延伸為對女生抱持敵意。
青少年彼此之間傳遞著這樣的訊息:「老師最偏心了,對女生比較好,女生不必掃廁所,勞動服務也不必搬重物,犯了錯更不會被打。哪像我們,沒做什麼也被認為有錯,只要女生告到老師那兒,我們就遭殃了,不是罰寫課文,罰掃廁所,就是竹筍炒肉絲。」
或許老師會否認:「我哪會偏袒男生或女生呢?老師處理事情本來就應該要公正公平嘛!只是,男生確實比較皮啊!有時光說說他們實在不夠,他們只會把你的話當耳邊風,所以男生真的比較需要處罰。何況,男生也的確比較容易觸犯班規或校規。至於女生,她們比較乖,比較用功,比較聽話,只要說一下就懂了,懂了就好了嘛!而且,如果說重了,女孩子就會哭半天,勸也勸不停,那我還要不要上課啊?」
就在老師以為他/她的處理態度是為學生全體著想時,男生女生之間的敵意已經悄悄的在暗中滋長。
其實,每個人除了被劃成男生或女生兩種性別身份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人格個別性。同樣是女生,有人被動、溫柔、順從,有人主動、粗枝大葉、獨立,有人雖沈默卻獨立,有人雖積極卻溫柔。同樣是男生,也有類似的差異性存在,有溫柔、體貼、細心的男生,也有陽剛、不拘小節的男生。老師如果總是以一貫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來處理男生女生之間的爭議,很容易就會冤枉了學生,就算後來終於真相大白,被冤屈的學生得以平反,他們通常要不是早已接受過處罰和羞辱,就是早已種下對異性的敵意,這些深刻的經驗都很難撫平。而老師在日常和學生的互動中,若是對不同性別表現出差別待遇,也會讓學生心生不平,更無助於學生之間的彼此相處。
就算老師不以性別為區分的原點,有時老師也常常流露另一些歧視。比方說,家世比較好的學生、長得比較好看的學生、功課比較好的學生,不管他們是什麼性別,老師都有常有偏心的表現。這些事情看在學生眼裡,放在他們心裡,形成不滿,在情緒發作時,也有可能尋找弱者來洩憤,並以此為難老師,而女生通常又在此時遭殃。
總之,老師和學生的互動往往也是學生感受性別歧視的時刻,而老師不自覺的性別慣例也在這個時刻加深學生之間莫名的緊張關係。
娘娘腔?或男人婆?
除了因為老師賞罰不公可能帶來敵意外,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常因為既有的性別成見而產生緊張關係。在性別角色的呈現上,那些比較溫柔、身體單薄,比較不愛運動、甚至比較愛文藝的男生,經常成為被男女同學嘲弄的對象;除了言語嘲笑以外,女生可能不理睬他,其他男生更有可能對他動粗。而那些必較獨立自主的男人婆,平日就不輕易讓別人佔便宜,遇到衝突時也不會一昧退讓,反而會直接反擊,結果她們不但常常受到來自男生的「教訓」,也同時遭到其他女生的孤立,以及來自老師的反感。
這些教訓、排斥和反感,顯示一般人對性別角色有很固定的期待和想法,也因此要求每個人的表現和傾向都要符合這些特質:陽剛和主動被視為是男性的特質,而陰柔和被動似乎應該是女性專屬的。這些期待和規範對很多人而言,是不容置疑的文化傳統,而那些行為表現不符合性別期望的人就會被特殊對待,甚至被排擠打壓。1996年臺北成淵國中一群男生想以主動的陽剛行徑(也就是性騷擾),來教訓(糾正)兩個不夠柔順不肯被動的女生,好使她們回歸女性順服的「正軌」,這其實就是性別敵意的一種表現。另外,一般校園中比較不像男生、有點「娘娘腔」的男生,也有被迫脫褲子檢查是男是女,或者受到其他男生暴力攻擊的例子,1997年底高雄甚至有一名國中男生被同學強迫在女生面前手淫,以驗證其男性本事。
這類攻擊正是出自青少年對性別認同的焦慮(一方面覺得異類應該被懲罰糾正,消失在眼簾之外,另一方面也在認同的焦慮中以此宣示自己絕不會變成異類),因此他們對「娘娘腔」以及「男人婆」產生莫名的敵意,並具體攻擊嘲笑他/她們。面對這些活生生的例子,如果老師平日的教導還繼續強化性別的刻板分工和角色規劃,繼續要求男生像男生,擔起責任,剛強果敢,要求女生像女生,溫婉柔順,隱忍內斂,那麼,老師的權威加上學生的焦慮,性別敵意的擴大外顯也就不是什麼意外了。
另外,學生之間的性別敵意還可能來自他/她們之間情感表達方式的缺乏或笨拙。我們的教育制度只關心學生的智力發展和道德意識,對學生的感情活動一向戒慎恐懼,在這樣一個不鼓勵學生表達善意、發展感情的教育制度內,大部分青少年雖然感覺到心中的悸動,感覺到對方的吸引力,但是因為從未被鼓勵或肯定,也缺乏實際的練習和經驗,因此多半不知道要怎麼樣平實的向心儀的人表達善意。結果當他/她喜歡一個人時,常常因為不知所措而暗戀到底,耗費心力;或者由於表達方式的拙劣或吞吐而遭到拒絕;或者對喜歡的對象故作不在乎的加以嘲弄;或因為同儕間的嘲笑、作弄,而只好用各種充滿敵意的方式來攻擊自己的對象,以撇清自己的好感,因此反而造成對方的困擾,加深彼此間的敵意,也更沈澱自己的挫折感。在這個方面,由於大部分老師們自己也是很少情慾經驗的好學生出身,能對學生提供的支援和幫助也比較少,再加上校園和家庭中都有嚴謹的監控措施,更加深了學生的焦慮鬱悶。
青少年學子所承受的這種矛盾壓力不但影響她們的心力,更對整個校園的氣氛有所腐蝕。學生自己的情感互動老是觸礁,而老師又總是要學生保持距離,結果青少年不僅自己情感經驗匱乏,更因為枯竭心力而生出忌妒,看不得別人發展感情。若是甲和乙發生感情,班上其他學生立刻對這一對另眼相看,甲和乙的朋友將越來越少,兩個人就這樣被孤立起來。當然,比較容易被孤立的可能是男和女的組合,由於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的感情常被界定為兄弟或姊妹情誼,校園中的同性戀配對通常不太容易被學生自己或老師發現。但是,男人婆型的女生和娘娘腔型的男生,由於早就與同性戀聯想在一起,若是恰好她/他又是和同性比較合得來,難免會被冠上同性戀的封號加以嘲笑,這種惡意的漫罵和輕視,常造成有同性戀傾向或外表「像同性戀」的學生自卑、自我懷疑的心態,也繼續助長其他學生歧視異己的狹隘心胸。
在這個重要的節骨眼上,老師的作風是否開明,對惡意的歧視行為是否立刻斥責糾正,對開始摸索情感的同學是否肯定並加支援,都會決定學生們的人生發展,也關係到校園中的敵意會不會繼續惡化。
「可是,我自己就沒有多少情慾經驗,我要怎麼教導他們呢?」老師們惶恐的問。老師在這種事上兢兢業業的想要「灌輸」學生一些「正確」觀念,恐怕是最不好的做法。人要是自己都沒有想過或想通那些事情,又怎麼能妄想教會別人呢?相反的,最可行的方法,是盡量讓出學生自主的空間,並且提供最寬闊最友善的支援,讓已經開始探索情感的同學有一些學習成長的機會,讓那些尚未採取動作的同學學習真正的祝福和仰慕。
不培養敵意的校園環境
近年來,校園中學生之間的性騷擾和性侵犯訊息頻傳,引發眾人憂心,大家以為補救之道應該針對的是推動正確的性教育,從「知識」層面上下手。但是比較不為人知的是,這些敵意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在日常一般的互動中日積月累,形成學生的不滿和挫折,然後以我們文化中最隱諱但是最容易傷人的「性」來宣洩。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多是在「經驗」和「感受」的層面上,因此真正要面對的恐怕不是正確不正確的性教育性知識,而是公平的、善意的、溫暖的、快樂的日常教育。畢竟,懲罰永遠也消除不了敵意,唯有善意可以中和敵意,取代敵意。
照前面所說,教師對學生的賞罰不公平、對學生發展情感生活所表達的戒懼、以及校園中的刻板性別印象,都可能助長學生之間的敵意。如果想徹底避免在日常互動中產生這樣的敵意,老師就需要創造一個真正多元的性別環境,在這個環境內,老師不但不會簡單的依生理性別來看待學生,不會因為學生的性別而給予不同的獎賞或處罰,反而會主動糾正那些執著於固定性別成見的學生,肯定並具體表現自己也欣賞那些看起來性別角色比較多樣自在的同學,以示範和鼓勵其他學生用平常心來看待教室中的異類學生。
在學生的情感表達方面,老師可以用開放的投書、閱讀、和討論,在課堂中讓學生彼此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下,創意的思考還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向心儀的人表達好感而不至於傷人,並且透過交換意見,自在的表達自己會喜歡而且肯接受別人用什麼方式表達好感。
當然,要想做到讓學生願意表達意見,自在的交換意見,那還得要老師平日表現最大的包容性,表現最開明的態度,這樣的老師在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的討論空間,一個不預設底限的互動環境時,才可能贏得學生的信任,願意開口說真心話。
在這個討論空間內,老師不必規定學生一定要探討出什麼共識,也不要因為他/她們的意見逾越現有的道德規範,就緊張兮兮的禁止。相反的,老師可以把課堂當成學生彼此協商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討論出各式各樣的說法,也讓他們自己去研究如何維持溝通的管道。老師的角色只是消除主流意見的暴力,不讓多數同學的意見打壓少數同學的意見,好讓大家覺得坦承的溝通不會遇上秋後算帳。只有在這樣的自在坦然溝通中,男生、女生才漸漸的瞭解應該怎麼和同性、異性相處,逐步知道什麼樣的舉動會讓對方喜歡,讓對方看重,不造成傷害,不造成羞辱,而什麼舉動會惹來厭惡,引發憤怒。
當老師不再在青少年學生中間製造或強化性別角色的焦慮時,當老師不再剝奪學生的感情需要,反而支援他/她們表達善意時,源自性別的各種複雜敵意才會有機會漸漸平息。這,正是性/別教育要努力的目標。[涂懿美、何春蕤]

|